第一章 创业启蒙(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新礼生在农村,从小对农民就有深厚的感情。一篇标题为《卖不出去,我吃了它!》的报道深深震撼了他,农民太苦了,他对农民深表同情。那份报纸在头版有一则图片新闻,画面是一名拉着堆满苹果的独轮车的老农,满脸忧郁地啃着卖不掉的苹果。报道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老农民冒着炎炎烈日推着人力车,拉着水果到集贸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卖不了又舍不得扔掉,毕竟是自己花费了心血的劳动成果。只好推着车,垂头丧气回家了。一连几天,水果还是卖不出去。在当时,“要致富,种果树”的口号风行一时,满山遍野的水果给农民带来的并不是丰收的笑脸,果农们卖不掉水果那种心酸、无奈的表情,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开始思索,寻求改变农民“卖果难”的局面。“这篇已经过去十几年的新闻仍让我记忆犹新。照片上的老农那种无奈、忧伤的神情让我永生难忘!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知道果农们丰收后却找不到销路的心情。所以,现在有机会为农民做些事情,是我最高兴的!”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路发表一系列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谈话。“谈话”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久,小平南巡的旋风席卷大江南北,干部纷纷辞职下海,掀起了经商的热潮。朱新礼知道创业的路有多艰苦,但他决心坚定:“我无悔我的选择,无怨我的奋斗。既然认准了这条道,就要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地走下去!我的人生信条就是:扎扎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 朱新礼说:“与其坐在办公室里打发日子,不如扎扎实实地为‘卖果难’的果农做点实事。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执政大党。在中国,不缺少理论家、也不缺少评论家、更不缺少干部,真正缺少的是实实在在干事业的人。”朱新礼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辞去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的职务,放弃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他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说,“我不给你干了,你从全县找一个最差的企业,我去哪一个企业都行。”领导就把当时全县的“亏损大户”——沂源县国营水果罐头加工厂交给了他。
这家罐头厂是做玻璃瓶的水果罐头,100多人的厂当时只剩下两人看大门,其余人在家。这个处于破产边缘的国有企业,已经三年没发工资,负债1000余万。
由于厂子生产的水果罐头没有销路,这里实际已经停产好几年了。辞去公职下海到这样的企业,朱新礼胆子大得让周围的人不理解。
这家罐头厂显然已成为县里的包袱。当时县里提出了苛刻的条件:用项目救活罐头厂,还清外债,解决原厂工人工资。
朱新礼二话没说地接受了这一条件,他要收拾这个烂摊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但是,这个烂摊子并不是好收拾的,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接踵而来的难题。当时他没有钱,也没有门路来拯救这家罐头厂,但是他铁了心要把这家罐头厂拿下。凭借着担任村委主任和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管理经验,凭着执着和**,他毅然前行。想到从小遭遇的苦难,他的信念就明确而坚定起来:不能被工厂的困境难住了,不能让职工下岗,必须用项目救活罐头厂,要养活原厂数百号工人。
朱新礼破釜沉舟,一咬牙“买下”了这家亏损超过千万元的小企业。从此,朱新礼的命运就和罐头厂绑在了一起,背水一战,不管前面有多少风雨坎坷,他毅然前行。
面对销路不畅的水果罐头,朱新礼开始反复思考如何转产。一次,一位来自烟台罐头厂的工程师的话让他动了心。工程师告诉他,浓缩苹果汁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供不应求。朱新礼想,山东是苹果之乡,能不能把苹果罐头的生意改成苹果汁呢?不过他一打听,这种设备只有德国才有,一套就价值近千万美元。这要搁在别人身上,或许只能打退堂鼓了。不过朱新礼的犟脾气又来了,他凭借自己在外经委工作的知识,想到了用远期信用证和补偿贸易的方式从国外引进设备。用他的话说,这叫“用外国人的钱,买外国人的设备,再把加工好的苹果汁卖给外国人,赚外国人的钱!”就这样,以前都没听说过什么是浓缩苹果汁的朱新礼,决定负债引进价值近千万美元的国际最先进的水果加工生产线。他的胆大再次让人们惊讶。这时,县里不少人开始怀疑朱新礼的精神是否正常,放着好好的政府官员不当,非要下海背一身债。用朱新礼的话讲,那时很多原来很熟的朋友都不敢来找他喝酒了。

创业**一经点燃怎么会轻易熄灭?后来有朋友提起这事,朱新礼说即使不是罐头厂,是什么玻璃厂,还是其他厂,也一样有信心去做好。那个濒临倒闭的罐头厂为朱新礼创业提供了试验基地,也奠定了中国果汁业帝国的基石。
创业初始,困难如影随形。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并成立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创建“汇源”品牌。汇源刚刚成立,就面临着资金的瓶颈。
在资金非常短缺的时候,厂里穷得揭不开锅,没有一分钱,他甚至想过“拿钵去化缘”。因为,他把本来就不多的积蓄都购买了原材料,资金严重短缺。
朱新礼绞尽脑汁,夜不能寐。他四处借钱,千方百计寻思拯救企业。他白天四处出击,晚上苦思冥想!
他首先是想到的是找政府扶持,但沂源县政府明确告诉他,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后来他又想到找亲戚朋友借钱,但那时大家的收入都很少,借来的那一点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稍微有钱的也不愿意借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借给他,就等于把钱往水里扔。
最后朱新礼想到了信贷,只好找到银行,去碰碰运气。他踌躇满志地踏进了银行,与行长进行友好洽谈,但是在贷款问题上还是杳无音信。资金犹如企业的喉咙,掐住了喉咙,会喘不过气。
让他苦恼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巨大的市场阻力。在中国,人们只习惯在餐桌上饮酒,却还没有养成餐桌上饮果汁的习惯。要想赢得市场,需要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这也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
有一天,到了该给职工发工资的时候了,所有职工都等待发工资,以便“揭锅下米”,而钱却迟迟拿不出来。朱新礼非常清楚家底,已经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了,无奈他只好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在迷蒙的烟雾中,他顿时憔悴了许多。这时他的一位好友走进屋来,看到他如此憔悴、焦虑,就劝他说,“大哥,我们不干了,把汇源卖了吧!”
朱新礼听了,叹口气说,“我们再苦,也不能卖了它,这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命根呀,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怎么能说卖就卖了呢?再说,几百号人的吃饭都在我们的手中,怎么能不管不顾呢?我们决不能轻言放弃!”
第二天,他两眼布满血丝,把厂里的实情跟大家通报了,原以为这样一说大家肯定马上就散伙,汇源就完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非常支持他,表示愿意一块吃苦,共渡难关,这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和鼓励。看到大家这样支持他,他当时心潮澎湃,顿时热泪盈眶,这更加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厂里没有钱,伙食开不起来,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一点积蓄,买了便宜的面,在外面地里挖点菜,蒸些馒头,凑合着吃。朱新礼吃得津津有味,还招呼大家一块吃,对于这些,他们非常理解,给予了朱新礼极大的支持。在创业初期的艰难岁月里,大家以苦为乐,辛酸往肚子流,他们肩并肩,共同走过了苦难的折磨。


?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