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业启蒙(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延伸阅读
“创业者应该是充满**、自信、对生活乐观的人,这样的人才能适合创业。”
1952年5月,朱新礼出生在山东省沂蒙山区东里村一户普通农户家中。沂蒙山区山高而陡,不长树木,更不要说产粮食。在那里,家家都很贫苦,半夜里常常传来女人、孩子的哭声和男人的叹气声;乡亲们常年在外乞讨粮食……朱新礼从小就饱尝了贫穷的滋味,也感受到了农民对贫穷的无奈以及在贫困面前的苦苦挣扎。
朱新礼的兄弟姊妹多,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里的食物不够解决基本的温饱。11岁那年,朱新礼被送到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过继给膝下无子的伯父,这减轻了家里的一点负担。期间,他因思念父母,跑回家中。15岁那年,他又被父母“赶”回到伯父(养父)身旁。伯父家离县城的图书馆不远,朱新礼那段时间,一有空就去泡图书馆。那段时间,他读了不少书。
17岁,朱新礼终于回到山东老家。
贫困是最好的老师。贫穷能激发人的爆发力,它能使人挺直脊梁,与命运抗争。
“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觉得以后将要为农民做点什么,来改变中国农民的面貌,立志为天下百姓造福。”贫困在朱新礼幼小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困苦带给人类的灾难在他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朱新礼天生同情农民,天生就与“三农”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那里的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朱新礼的父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无论是在为人处世还是在子女教育上,基本上都用儒家标准来严格要求。他希望自己的孩子继承的是“儒家风范”, 能够知书达理,而不要成为粗野匹夫。
在为子女起名字时,朱新礼的父亲翻遍了儒学著作,最终参考了《大学》中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为孩子起名,朱新礼的哥哥取名为“新民”,其他五六个孩子也都冠以“新”字,以此激励孩子天天更新自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朱新礼作为家中的第二个男孩子,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为“新礼”。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小朱新礼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并将儒家的格言警句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使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受益匪浅。朱新礼也非常感激自己的父亲。
家里儿女多,生活贫困,念不起书,朱新礼从小几乎是从父亲那里接受教育,朱新礼的父亲很爱读书,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父亲成为他的启蒙老师。在朱新礼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拿出自己收藏的书籍,手把手教他们。父亲很会教育孩子,他常常启发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教给孩子们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一切都为后来的崛起积蓄着能量。
1972年,朱新礼20岁,他决心学一门“手艺”,他报名参加了临沂的一所机械技校,学习开车、修车。他把车摆弄得非常娴熟。日后他常常自豪地说,“我当时可以把整个拖拉机拆解开,然后再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安装起来。”1982年,朱新礼承包汽车搞运输。承包后的第一年,他赚了5万多!到了第二年,他足足赚了20多万!
朱新礼非常热心为村里人办事。
1974年,22岁的朱新礼开始在山东沂源县东里工业集团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他很快被提拔为团委书记。

1984年,朱新礼当选为山东省沂源县东里村村委主任。
在做山东省沂源县东里村村委主任期间,为了让全村3000多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他没有走带领大伙种玉米、种小麦的老路子,而是一改老传统,带领乡亲们把全部的土地种上了葡萄。他希望村民大力发展农副业,走发家致富之路。但祖祖辈辈靠种庄稼为生的村民们不理解,纷纷投来异样的眼光。
朱新礼顶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出去考察葡萄栽种和市场变化的情况,回来后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种葡萄;另一方面继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转变思想,同时从技术上指导村民们栽种葡萄的方法。同时他还和一些企业家联合,努力发展村办企业,把全村的人都带动起来,每家每户的富余劳动力都被安排到工厂上班。
经过一番努力,村民的观念在转变。村民们开始慢慢理解了朱新礼不想种庄稼、改种葡萄的规划。
村民们终于尝到了栽种葡萄的甜头,农民手头有钱了,不种粮食,反而有粮吃,这是农民做梦都没有想过的,种葡萄和发展农副业让昔日落后的小村镇呈现出新风貌。东里村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的楼房盖起来了,电话也装上了,还出了400多个万元户。
1987年,35岁的朱新礼被选为山东沂源县东里工业集团总经理。
在东里工业集团的这段经历,为朱新礼之后的创业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也为他成就大事打下牢固的基础。在这段经历中,他积累了创业的资本和经验,在这块“实习”基地上,他把握机会,也创造机会。这为他日后创立汇源,大胆革新,开拓进取奠定了基础。
朱新礼的出色管理,受到了领导的重视。1989年,37岁的朱新礼作为山东沂源县后备干部培养对象,被选送到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朱新礼也不满足人生就这样度过,他相信未来是知识的时代。于是,朱新礼离开了东里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大学进修生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进修的日子里,他几乎天天都泡在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经济管理类的、政治、文学、金融等等。这些知识成为他以后人生路上不断拼搏的基石,也为他后来在商海中搏击积累了资本。
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三年是令朱新礼难忘的三年,收获较大的三年。对于这段学习经历,朱新礼曾感慨地说道:“如果没有在管理干部学院学习的话,我可能会在村里一直干下去,或者是在地方政府混个一官半职,也就不会走上创业这条道路了。我觉得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这对培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很重要,也可以开阔眼界,甚至影响今后的道路。”
1991年7月,朱新礼从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后,被调到沂源县任外经委副主任。而真正的创业,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旁人看来,朱新礼享受着公务员的待遇,捧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衣食无忧、生活清闲自在。白天在明亮宽敞的机关办公室里,打上开水,泡杯浓茶,边饮茶边翻翻报纸,有电话就协调一下,来了客人就接待一下。有时,外出去企业参观指导,或去农村视察指导,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下班后能回家与妻儿共进晚餐,共享天伦之乐,过着舒心惬意的工作。


?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