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资本运作(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了筹措2亿资金,保住汇源,离开谈判桌,一回到北京,朱新礼就跑到顺义县县委书记那里。 Com在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朱新礼开门见山地说:“汇源遇到了问题,德隆想买汇源,我们也想买,银行贷款已经来不及了。”书记二话没说,就问道:“你需要多少钱?”“两个亿”,朱新礼回答道。两亿元就这样简单地到手了,正是凭借政府方面“及时雨”,突然间在这个赌局边缘朱新礼开始扭转被动,转败为胜了。
“没想到一下子就解决了!第二天上午两个亿就拨过来了!”
“料定汇源拿不出钱来的唐万平一下子就傻眼了!”朱新礼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得意。
商场不相信眼泪,市场竞争只相信实力。汇源与德隆分手不久,德隆突然折戟沉沙,朱新礼幸运地没有掉入漩涡中,“如果当初就这么卖给了德隆,怎么等得到它三年内把余款付清?德隆出事后银行马上就会把汇源给封了,汇源的前景那就……”商海沉浮,朱新礼简直不敢想下去。
谈到脱离德隆的“火坑”,朱新礼感慨上天太眷恋他了。说苍天的眷恋倒也对,当时迫使德隆放弃的关键原因是“唐万平突发脑溢血”。德隆四兄弟中,老四唐万新是德隆国际的总裁,战略部和投资部这一块则由唐万平具体管理。老大唐万里是德隆的董事局主席,主要呆在北京,负责和上层的公关,不参与企业管理。老三唐万川则主管中企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在上海谈判期间,唐万平曾经跑到浙江去,据朱新礼估计很可能是为了筹措民间资金。谁知从浙江回到上海的第二天,唐万平就突发脑溢血了。唐万新面对这一突发事件,顿时就乱了手脚,无暇再顾及与汇源的股权争执,最后无奈地说了一句:“算了,把汇源卖给老朱吧。”
“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在里面,就像唐万平的病,你如何能料到。”朱新礼对此深刻体会到“人算不如天算”。
事情的发生的确非常突然。迫于德隆的困窘,为了筹集资金收购汇源,唐万平在当天谈判完就只身前往浙江,动员当地商家出资支援,并许诺以高额利息来回报,但回应者却寥寥无几。想到过去“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今已风光不再,昔日商务往来的好友,如今都唯恐躲之不及,眼见筹钱无望,本来就有高血压的他,更是愤怒至极。于是不幸脑溢血发作,生命垂危!结果唐万平走了,朱新礼重新收回了汇源。
虽然最终朱新礼赢得了汇源,但是对于这一突然事件,朱新礼一辈子也忘不掉了。为此,他感到很愧疚,在唐万平生命垂危的意外情况下,突然收购了德隆的股份,总有一种“趁火打劫”的感觉。
朱新礼是一个性情中人,在他的心理,有太多的感受奔泻出来,创业的艰难和分手的痛苦每次回忆起来,他都感慨良久。但是商场根本没有情面可讲,更不会相信眼泪。
话又说回来,其实朱新礼当时也很担心,如果他没能及时筹措到资金,或许失败的就是自己。在商场竞争中,没有永远的成功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创业难,守业更难。在瞬息万变的商界,惟有惶惶者才能生存。回想与德隆的较量,朱新礼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他感觉自己上了深刻的一课,从中他学会了很多东西,这对他今后再演财技、再创辉煌是功不可没的。
“对外资来讲,合作伙伴都是过渡性的,有用处的时候跟你合作,没用的时候肯定不跟你合作了。 Com”
早在与德隆“分手”后,汇源与统一的关系就有些“暧昧”起来,随后它们之间频繁“约会”,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在汇源有意放出股权前,汇源与统一的关系和统一拟收购汇源果汁之事,一直为外界关注,传得沸沸扬扬。
台湾统一集团是“后起之秀”,发展异常迅速,它想尽快扩大规模,全面进军内地市场。于是便积极寻找捷径。2004年2月,统一与光明乳业接触,想收购光明旗下的果汁公司,遭到了光明小股东的反对,以失败告终。2004年10月,统一收购健力宝和普尔斯马特超市,又无果而终。统一并不甘心,在各路英豪角逐汇源的同时,统一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
对于双方的亲密接触,暗送秋波,双方人员均矢口否认,尽管双方都守口如瓶,但消息灵通人士还是打探到了风声。双方确实在接触,汇源意引入统一作为战略投资者,为其蓄谋已久的上市增加筹码,而统一也想借助果汁老大汇源开拓内地市场。
在应对外界发问时,朱新礼有时会开玩笑地说:“这可能吗?我们确实与统一有过接触,双方认识了一下,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接触。”
虽然双方都矢口否认,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在与统一进行洽谈的时候,有人走漏了风声,双方不得不停止了接触,因为当时还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达能等都盯着呢。
统一集团在内地的公关部负责人曾经向外界澄清过,对统一在内地的战略投资都是由台湾总部直接管辖,他不知情。随后统一集团总部公关总监鸿士民向媒体表示:“如果事情确认的话我会接到通知,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得到这方面消息。”从汇源宣传部传出的消息也称,“统一收购汇源的消息并不准确,而是双方正在谈判合作事宜。”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两家合作是故弄玄虚。一位熟知汇源的业内人士分析,资本大鳄德隆的离去,大手笔的扩张,使汇源面临着严重的资金问题,汇源从1999年就开始筹划的上市至今未果也主要为此。寻求充裕的资金、引入战略投资者是汇源迫切解决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统一作为台湾企业在中国内地发展受限,扩张速度有限,而且统一目前还没有纯果汁饮品,与汇源合作在产品结构上可以互补。
尽管双方在合作事宜上守口如瓶,但这种“暧昧”关系却为外人津津乐道。朱新礼是一个精明而谨慎的人,由于德隆的前车之鉴,他在对外合作上更加小心谨慎,细细考察,反复比较、权衡,而不是急于下结论。
2005年1月31日,汇源发布了一则招标公告,其中透露了家底,截至2004年底,汇源的总资产规模49亿元,品牌价值56亿元。尽管如此,为了将果汁做大,朱新礼还要考虑继续引资,吸引大财团的加盟。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和接触,汇源与统一有了新进展。在这次谈判中,两家各有考虑,朱新礼力求通过与统一的合作,开拓东南亚市场;而统一担心会成为第二个德隆。
但是,双方经过积极努力和沟通,障碍和隔阂终于消除。2005年3月21日,汇源与统一签订组建合资公司的协议。汇源分拆其果汁业务,统一集团斥资3030万美元(约合 2.5亿人民币),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开曼共同组建“中国汇源果汁控股”,统一持股5%。

朱新礼在这次合作前后,颇下了一番功夫,“衣带渐宽人消瘦”,总算找到了满意的答案。一位投行人士说,“这个看似收购韧性最不强的企业,却完全激活了汇源这盘刚刚开始的合资棋局。”这或许也正是朱新礼的意图。
让朱新礼心动的另外两个因素是缘于两家企业文化差异不大,统一在东南亚拥有良好的市场资源优势,这也是朱新礼更为看重的。
朱新礼对双方的合作非常乐观。“至少可以避免我们自己的内部竞争消耗。”朱新礼兴奋地说道,“以前我们两家都要投大笔钱竞争一些广告位,现在完全可以互为所用了!”“以前我们不停地打价格战,现在一合作我马上就可以提价了!”“未来统一极有可能会将其饮料业务全部装入双方的合资公司。”
朱新礼之所以选择统一,还有一个原因。与统一相比,达能和“两乐”都野心勃勃,妄图吞掉整个汇源,达能希望以更高价格获得更多股份,“两乐”更倾向于直接单独收购80%、甚至90%的股权,唯独统一愿意对仅仅5%的股权支付3030万美元的“天价”。
按照朱新礼的计划,汇源将继续逐步对外开放股权,最高比例为35%,对于谁将获得这些股权,朱新礼态度暧昧,“统一可以继续增持,如果统一有其他想法的话,汇源不排除跟其他企业合作。”其实为了汇源的发展,朱新礼不会堵死任何一条有助于汇源发展的路。他说:“在我看来,合作不能仅仅看当时的条件,更应该看重的是双方长期的一种战略合作。当然,你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对外资来讲,合作伙伴都是过渡性的,有用处的时候跟你合作,没用的时候肯定不跟你合作了。在与外资合作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全面衡量它。”
2005年,统一与汇源开始正式联姻了。风风雨雨过后,朱新礼透露了两家合作的详情:统一只占5%,是“双方商定的战略步骤,最初的出资约定是统一出资最低不低于5%,未来最高不高于35%。当然也不排除其增资请求,当然具体还要看今后的合作效果”。
2005年3月23日,汇源正式与统一成立合资公司,汇源以不动产占95%,统一用现金购买了汇源5%的股份。
尽管统一5%的股份在控制公司方面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个5%含义非常暧昧。5%所涉及的股份和资金对于汇源和统一来说,都算是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包含着双方的不信任和小心翼翼,又体现出双方的渴望与需求。对于合资,两家各抱有希望,汇源希望通过尝试拉开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序幕,统一希望通过这笔投资试探性拓展大陆业务。
在签署合同的当天,朱新礼专门邀请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就“汇源”与“统一”合资合作事宜进行了说明。
汇源与统一携手开创,成立的合资公司拥有50多条生产线,包括14条世界最先进的进口PET无菌冷灌装生产线,主要生产果蔬原汁、百分之百果汁、蔬菜汁、果蔬汁饮料、茶饮料等。这一联姻使企业的成本降低,效益增长。
与统一联姻后,两家开始整合。整合不仅在产品方面,还将扩展至渠道共享、市场推广、品牌策略、国际化等方面,以至于在双方可协同的各个层面。但是,朱新礼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这些可见的层面上,他还在构建更大的发展规划,比如以合资公司为平台(或者以汇源为平台),展开对饮料产业的整合等。
这桩看似美满幸福的“联姻”,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最终追求实现互利共赢。汇源利用统一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和营销网络拓展东南亚市场,统一则借助汇源的原料基地和营销能力开拓大陆市场。
汇源与统一的“婚姻”在外界看来十分美满,朱新礼自己也这么认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朱新礼觉得一切都妥当之际,统一却主动要求退出。
在事先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朱新礼在北京做了决定:汇源与统一将分道扬镳。朱新礼一开场就表示遗憾,此次分手缘由是中国和台湾的特殊关系和台湾的相关敏感的政策。
朱新礼在发布会上说:“按照相关规定,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的总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的40%。统一这些年在大陆的各种投资项目,已接近40%的上限,而当初与汇源的合资计划是2006年6月必须资金到位,因此‘统一基于投资额度分配考量,不得不忍痛放弃这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机会’。”
按照2005年3月统一集团收购汇源5%股权时达成的协议,统一必须在2006年6 月30日之前把投资的3030万美元到位。但是该交易完成后,统一在大陆的投资比例将超过台湾相关“政策”中规定的上限。
其实在签约时,双方也考虑到了政策方面的干扰。2005年11月,朱新礼曾向媒体透露,与统一签订了更大比例的股权出让协议,只是为了符合台湾当局在台企投资大陆方面所做的相关规定而要分阶段完成。
但是,最终双方没有能越过这个鸿沟,统一在投资后一年内,始终无法获得台湾当局的批准。2005年7月初,统一在台湾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因双方长期投资策略调整,要求终止此认股计划。
对于大好的机会,统一失之交臂。统一集团公关经理吴旭慧对此表示非常遗憾,“我们主要是受到相关投资‘政策’的限制,所以目前无法落实2005年宣布的投资。”但是由于政治原因,统一只好忍痛割爱了。对此,朱新礼也倍感遗憾。
汇源与统一终因政治原因无奈分手,统一黯然退场,但通过这次合作,朱新礼对于合作融资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和定位,为汇源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和运营一个大企业,凭的是能力而不是势力。精明的资本家要把钱放到能干的企业家那里才能钱生钱。”
2006年7月3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的发布会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新华网、新浪网等48家媒体齐聚一堂,这里正发生着一件震惊商界的大事。汇源果汁总裁朱新礼、汇源投资发展部负责人路长青、法国达能集团中国区总裁秦鹏、美国华平投资集团经理冯岱、荷兰发展银行董事总经理王琦向媒体正式宣布:法国达能、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荷兰发展银行、香港惠理基金4家财务投资者共同投资2亿多美元持有了汇源35%的股权,其中达能将独家持有汇源22.18%的股权。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