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资本运作(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延伸阅读
“新世纪的企业家必须重视合作精神你要跟股东合作、团队合作、消费者合作、客户合作,有时候也需要跟对手合作。不要把对手看成仇家。今天是竞争对手,明天可能就是合作伙伴。”
朱新礼雄心勃勃的“大汇源计划”光靠汇源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汇源在全国范围内急剧扩张,非常需要资金支持。因此,无论从企业战略部署上讲,还是从发展规划而言,汇源需要融资,需要对外合作。在资本运作上,朱新礼是个高手,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却又步步为营。他认为,引进外部资金,就是与人的合作。“你要清楚你对合作的期望是什么,你需要什么。”
“新世纪的企业家必须重视合作精神。你要跟股东合作、团队合作、消费者合作、客户合作,有时候也需要跟对手合作。不要把对手看成仇家。今天是竞争对手,明天可能就是合作伙伴。”朱新礼在走过了一条独特而曲折的“资本”之路后,其中的酸甜苦辣,竞争与合作惟有朱新礼心里明白。和资本的几轮“过招”后,朱新礼逐渐摸索出了套路,将汇源的融资明确定位在“合作先于上市,产业投资人先于财务投资人”的框架之下。
对于与合作者的关系,朱新礼习惯用“婚姻”来进行类比。“这六年来,汇源也不断进行了一些并购,不管是并购方还是被并购方,都是一个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时代就是要精诚合作,如果不合作,可能会失去机会,失去竞争能力,如果合作,自己不是很强,就谈不上合作,很简单的被人吃掉。所以我们面对着市场,面对这个时代,我们也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在寻找合作的机会来壮大自己,增强竞争能力。”
一位投资银行的人士曾评价朱新礼“太狡猾”,他总是能很好地掌控身边的局势,善于把握他人的心理,让所有汇源的追逐者又爱又恨。
汇源寻找的第一个合作对象是德隆。汇源迅速崛起,但是汇源要想迅速做大,单纯依靠自身积累是很不够的,为此汇源需要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相中了当时风头正劲的德隆。2001年,两家组建合资公司,汇源出让51%的控股权。
汇源与德隆牵手,两个看起来互补的优秀企业合资之初获得了业界的盛赞。2001年,汇源已经占据了中国果汁市场23%的份额,成为中国果汁行业的龙头老大,而德隆当时也正是如日中天。牵手德隆,汇源招徕了巨额资金,为汇源腾飞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是经过一段甜蜜的“热恋”,两者并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两家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只得牵手后又放手。两年后,在德隆大厦坍塌之前,察觉到危机即将来临的朱新礼使出浑身解数,冒着可能会失去汇源的危险,不惜“对赌”,最终得以脱身,重掌汇源的控制大权。
经历了与德隆的风风雨雨后,朱新礼在业界赢得了财技高明的好口碑,通过这次“热身运动”,为他日后再展财技、暗战资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谈到与德隆合作的初衷时,朱新礼是这样说的,“感觉到两个工厂,两个公司有一些优势互补的地方,所以合作。当时德隆的指导思想也非常不错,想做一个大的产业,农业产业化,指导思想应该是非常好的,我们两家一拍即合。”
但是,很快汇源和德隆的“情投意合”开始发生了变化。小说 ww w 到了2002年年底,朱新礼就开始感觉到不大对劲,德隆战略发展兴趣不在实业上,战线拉得非常长,资金链也越来越紧张,汇源与它合作只会越陷越深。朱新礼认为,汇源要么就做大自强,要么就等着死亡,没有第三条道路。朱新礼不甘心落得个破产的命运,他要做大要自强,于是他开始想分开,摆脱即将到来的旋涡和陷阱,但是德隆非常不愿意分开。但是朱新礼决心已定,在经过反反复复几次拉锯战后,最终到2003年元旦,汇源、德隆终于达成协议——“分手”。
汇源与德隆的合作,最初是很愉快的。双方优势互补效应在合资后很快就显现出来,借助汇源的平台,德隆在饮料领域与国内数家巨头展开了收购兼并的谈判,而汇源也迅速在全国投资建厂,初步完成了果汁产业的整体布局,开始实施“大汇源”计划。
但是,美好的情缘很快就出现了裂痕。2002年年底,在一张德隆的借款单上,朱新礼再一次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但至此德隆已经从汇源累计借走了3.8亿元人民币。此时,德隆与汇源合作还不到两年,朱新礼心里开始感觉不大对头了。
刚开始,朱新礼心情还比较轻松,德隆借款的利息高达15%~18%,资金回报比汇源经营产品的利润高。后来,德隆资金链出现了紧张势头,唐万平频繁向汇源借钱,数额越来越大。一开始是5000万元,后来到1个亿,再后来变成2个亿,这么大的数额,而德隆承诺的还款周期越来越短,从最早的3个月,缩短到1个月,以至缩短为1周。
如果长期下去,汇源可能会被掏空。在一次酒会上,一次不经意的聊天惊醒了他。当时他不记得有多少朋友参加聚会了。当谈到经济新形势和欧美流行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大鱼”的故事,朱新礼才恍然大悟。显然德隆对大额资金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意图也越发明显,这些引起了朱新礼的高度警觉,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将成为别人“盘中的鱼”。借款高达3.8亿元,归还前景暗淡,这让朱新礼意识到危险来了。后来,朱新礼谈到两家为什么分手时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他们的兴趣不在实业上,另一个是我感到资金链有问题,所以我们就快点分开,如果再不分开我们也就彻底完蛋了。”
分歧和裂痕开始出现了。2002年底,当朱新礼提出要“加大产业投资和产业布局”的时候,汇源与德隆发生了“战略分歧”。最初,德隆选择投资汇源,就是想借助汇源的力量,进入果汁行业,控制汇源,进而成为国内果汁业的大鳄。而朱新礼就想借势,迅速壮大汇源,绝不甘心屈服于他人。
关于两家的战略分歧,2003年8月16日,朱新礼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谈到:“从汇源的长远战略发展来看,我们也想在这个产业上有很大的战略规划,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在发展战略上有些分歧,比如说加大投资力度,比如说如何做好产业布局,比如原料基地几十万亩的投资、种苗培育,工厂布局等类似情况,我们感觉非常不同。意识到这种曲折,我们想到大家还是分开吧,也不排除未来会有新的合作。”
“道不同,不足为谋。”合作时间不长,分歧就已经出现,这也预示着最终的分手是必然的。

虽然战略分歧已经出现端倪,但从表面上看来两家还是很和谐的。导致汇源与德隆最终把“分手”摊牌的是双方对乳业市场的争夺。
随着果汁市场竞争的加剧,乳业市场也是一块不可忽视的大蛋糕。最初,朱新礼也想涉足乳业,可是万万没想到,朱新礼开始酝酿乳业的时候,德隆却捷足先登了。尽管两家已为一家,但如何发展乳制品业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大事。
2002年8月,德隆宣布进军乳品市场,将全国60多家乳品企业列为竞争对手,并计划到2008年投资几十亿,建立11个奶牛繁育中心、600个养殖小区,年加工鲜奶能力达100万吨。德隆这次真是大手笔!
对于德隆巨大的野心,汇源也不甘示弱。2003年3月,“汇源奶”问世了,并在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全面上市。经过几个月的东突北进,产品销售业绩看好。
现在,中国乳品市场“三足”鼎立,想插足并不容易。如果两家合作,汇源的营销优势和德隆的强大资金后盾,可谓最好的黄金搭档,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良性发展。
汇源与德隆之间的合作出现裂痕也就是在2003年,3月汇源宣布投资10亿元建立西南最大的乳品基地。在入川时,汇源乳业负责人公开表示,“巨资入川完全是汇源自己的事,汇源乳业绝不会与屯河或者德隆结盟。”
通过这一声明,朱新礼向人们表明,“奶”的问题是汇源自己的事,与其他人都无关。虽然作为大股东的德隆尚未公开表态,但汇源似乎早已下定了决心,自然合作的裂痕就进一步加剧了。
至此,德隆和汇源的不和彻底公开了。双方对乳业利润的追逐同时,对利益分配也存在很大分歧,分手已经成为必然的事了。
经过乳业的一番折腾,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降到了零点,当初的好感荡然无存,朱新礼也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在乳业市场上双方将是冤家路窄,一场知根知底的“内战”即将拉开序幕。而“汇源奶”正好成了导火索。
对此,2003年初,新希望集团一位负责人对德隆与汇源的关系走向做了冷静分析:“汇源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德隆在高声叫嚷要做乳业,也在入局抢“奶”,到底德隆军团是集体作战,还是单打独斗,如果没有很好的协调,到时候德隆内乱必是后患。”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进军乳业直接导致了汇源与德隆分手,使得伤痕再也无法愈合,两家合作的破产已是大势所趋。
经过德隆次数频繁的向汇源伸手借钱,“汇源奶”的一番折腾,两家的战略分歧越来越大,汇源是有雄心壮志的,不愿意这样继续下去,因此朱新礼开始思考与德隆“分手”。
2003年初,朱新礼开始筹划谈判事宜。其间,两家进行了反复的较量。和德隆第一场谈判是在深圳。当时,德隆根本不愿意将自己控股的北京汇源拱手让出,不甘心放弃既得的利益。
回想三年前,两家共同畅想美丽蓝图,一晃三年过去了,没想到的是,如今彼此坐在谈判桌前,为“分手”的事而苦恼、焦虑。犹如短暂的热恋而后闪电般分开一样,此景此情,让人满怀伤感。
谈判初期,德隆着实让朱新礼大伤脑筋。德隆的态度一直很含糊,出尔反尔,今天同意了,明天又反悔了,收购价格也反复摇摆,双方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最初,德隆提出51%的股权的出售价格与合资公司当年利润相比不低于6:1,但时隔不久,德隆又将这个比例提升至7:1。好不容易等到德隆勉强同意以7亿元出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又来搅局,当时北京开始封城,谣言蜚语一片。当初本来非常看好汇源的香港某投资公司,投资信心迅速回落,火速撤出了这场收购拉锯战。
**骚扰,谈判中断,朱新礼又被甩在原地,当时他万分茫然。当时资金危机的深渊中苦苦挣扎的德隆,迫切希望能全面收购汇源,以此来抬升新疆屯河股价,以便喘口气,缓解资金危机,意图重新振作起来。
当时德隆方的谈判人唐万平提出以7倍于合资公司年利润的价格收购汇源所持的北京汇源49%股权。但朱新礼也希望回购德隆所持股权,因为他不想放弃汇源。
谈判时唐万平态度非常强硬,他想独吞掉整个汇源,并扬言:“朱新礼要买的话,低于8:1绝对不卖。”
这可给朱新礼出了个难题。当时汇源刚投资20余亿在全国大规模扩张,手头已经很紧了,要再拿出8亿人民币,这对朱新礼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唐万平通过德隆长期派驻北京汇源的财务人员,对汇源的实情了如指掌,他认为使出这一招朱新礼肯定会被迫就范的,他的如意所盘也就可以得逞了。
朱新礼对德隆的内幕并不是很清楚,但通过与德隆合作的这段时间,他倒有一种感觉:德隆帝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从2003年元旦开始,三个多月已经过去了,但谈判仍然毫无进展。
为了打破僵局,迅速了断,朱新礼想到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对赌”,尽管这可能会丧失掉整个汇源。他向德隆提出“最后一星期”的“最后通牒”,“不管是8:1还是9:1,要么你买我的49%,要么我买你的51%,一个星期,谁拿得出现钱谁来买!”后来,朱新礼把这个决定称之为背水一战,当初就是“太紧迫”的直觉……“时间太紧了”、“不能再拖了”、“我急于了结这件事……”
由于事先唐万平料到朱新礼没有那么多钱,朱新礼的这一决定无疑是白白把汇源奉送给他,于是他欣然同意了。这回他的美梦终于可以做成了,然而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他的如意计划很快就破产了。
下了最后通牒后,朱新礼心里七上八下的,他拿不准,因为他只了解自己的家底,对德隆的底细不甚了解:“如果他没有钱,他肯定只好别无选择地卖了他的股份。”
面对这个“最后通谍”,唐万平很快做出了回应,提出了收购方案:德隆先支付5000万到1亿的现金给汇源,余款三年内付清。对此,汇源的一些高管和律师表示满意,因为这样汇源获利很大,可以拿来继续投资,而且“德隆那么大,还债能力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当时朱新礼却力排众议,坚决要求“不论是由谁买,收购资金必须一次性全部打到对方账上。”精明的朱新礼多了个心眼,算了一笔账,德隆已经陆续从合资公司中借走了3.8亿,加上早期组建合资公司时承诺的支付5.1亿,还有2亿左右始终没有到账。以8亿元收购价格来算,汇源如果能筹到2亿,买下股权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