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庄子在《大宗师》篇里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子来生病了,看来不久于人世了,快死了。子犁去看他,看见子来的妻子儿女都围在那儿大哭。子犁上前对他们说:你们快走开,不要再打搅这样一个马上要有大变化的人。
子犁靠着门,对子来说:伟大的造物主啊,下面又会把你变成什么呢?是把你变成老鼠的肝呢?还是把你变成虫子的手臂啊?
子来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对他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 。”
这四句话讲出了人生的历程。天地造化,锻造出了我的生命,赋予我一个形体。我来到世界之初,有了这个生命,就要完成生命的社会化,就要去穿越人生。所以就要“劳我以生”。人的这一生没有不受劳苦的,一辈子要经历很多磨砺。到了晚年,我老了,终于可以让我悠悠闲闲地安享我的晚年。但是,晚年的这个休息也还是有限的,最后给我的安顿,叫做“息我以死”,用死亡给了我最大的休息。这就是我的一生。所以,子来说:我相信,善待我生的也一定会善待我死,我是怎么样被安排来这个世间走了一回,我还会好好地离开去。
说完这个话以后,子来就安安静静地睡去了。睡了一觉,再醒的时候清清醒醒,身上的大病都远远地走了,子来重新又复苏了。
这是一个寓言。其实,一个人当他的内心把生命当做一次穿越的时候,也许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死亡早已被超越了。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但是,庄子讲了这么多关于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对生死的看法与今人全然不同。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长度。人生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判读又是各不相同的。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要想知道死,先要懂得生。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在同一件事情里,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个人在路过一个墙角的时候,看到了同样一个情景:一个小蜘蛛在往墙上爬,爬着爬着,前面有一块湮湿了的雨迹。小蜘蛛一爬到潮湿的地方就掉下来了,然后,这个蜘蛛又从墙角开始爬,再爬到那个有雨湿的地方又掉下来了。如此一遍一遍,周而复始。

这三个人看到这个场景,都想到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个人想:我看到这个蜘蛛,就像见到了我自己。我和这只蜘蛛是一样的,一生就这样爬上去再掉下来。人的一生碌碌无为,一直周而复始做着徒劳的努力。
第二个人想:我看见蜘蛛这样爬,才知道人生其实有很多误区。我们只看到眼前,以为只有一条路,其实潮湿的那一片地方并不大。如果这个蜘蛛能横着绕过那片潮湿,他很快就可以顺着干墙爬到更高的地方。所以,我要让我的人生变得更聪明,有的时候人生需要绕路走。
第三个人看到蜘蛛以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个蜘蛛还能够这样不屈不挠,那一个人这一辈子应该有多少能量可以激发?有多少奇迹可以出现?这一切,都酝酿在自己的生命之中。
一个小小的场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秀才去赶考。赶考,对于任何一个书生来讲,都是一生中的大事。这个秀才心里一直很忐忑,一直想自己会考成一个什么样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等待自己。
在赶考的前一天,他做了三个很奇异的梦。
第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在墙头上种白菜。第二个梦,他梦见自己在下雨天出门,戴了一顶斗笠,还打了一把伞。第三个梦,他梦见自己和一个非常喜欢的女人背靠背睡在一张床上。
秀才醒来,觉得这三个梦都不同寻常。第二天就要考试了,这一天他就去找一个通灵的人解梦吧。这个人听了梦境,说:你的人生挺暗淡的。你在墙上种白菜,这不是叫白费劲吗?你戴了斗笠,还打把伞,这不叫多此一举吗?你跟喜欢的女人在一张床上,却还背对背,这不是没戏吗?你也别考了,你收拾行李回去吧。
秀才听了这些话,回去就收拾行李,准备回家。
这时,旅店的老板问:你怎么不考就走啊?秀才就把事情告诉了他。这个老板说:哎,我也会解梦,我觉得你三个梦挺好。你在墙上种白菜,这个就叫做高中。你戴了斗笠,还打了把伞,这个就叫做有备而来。你跟你喜欢的女人已经躺在一张床上了,这就说明你翻身的时候该到了。
他老板这么一解释,这个秀才信心大增,第二天就去应考,结果高中。
这也是一种对于生命密码的解读。
可能在很多很多的抉择之下,没有人来替我们解梦。我们只有问问自己,我现在处于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我在这个时候内心要做什么样的决断?
儒家与道家关于生死的观念,不尽相同。儒家追求“杀生而取义”,而道家强调“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两者殊途同归,都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生命才真正有价值呢?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