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领导魅力(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延伸阅读
“务实才能高效,讲求实际,开门见山,绝不扯皮。”
关于领导的定义,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他认为,领导就是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方法,鼓动一群人朝某个目标努力的过程,或者实施上述鼓动过程的那个人。企业的运作,其成败得失大多取决于企业的一把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规模较大、较为成功的企业领导者,都有极深的政治思维烙印。他们也常常被看作是有政治家素质的商人。
2007年2月23日,汇源果汁集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受到了香港及全球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融资24亿港元超过预期,至今市值已过百亿。2008年早春3月的一天,《长江》杂志的记者对朱新礼进行采访,在采访中,朱新礼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阐释了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从中让人感受到他作为领导人身上蕴含的力量和坚定。
记者:我们想请您谈谈“企业家精神”。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精神开始有机会展现的一个值得纪念的时点。同时,我们也知道汇源迎来了16岁的生日。30年以来,失败的公司和企业家有很多,您也看得多了。您觉得汇源和您本人能够成为这30年浪潮中的幸存者的原因是什么?您如何看待这段走过来的历史?
朱新礼: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呢?应该首先是创业精神,只有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叫企业家。创业不在于大小,有的做得很大,有的做得很小,但起码精神是一样的。有这种精神,他就愿意去努力地工作,而且享受着一种创业的乐趣。他看到自己的价值每天在变化,一个品牌一样从无到有,一个公司一样从小到大,就会由衷地愉悦。创业中的人,经历自己每天的变化,工厂的变化,事业的变化,会感觉到这是一份享受;不创业的人就体会不到这份幸福和享受。汇源能存活下来,而且发展到今天,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人的性格,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的性格。从1992年2月开始,汇源创业至今已经16年,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个是人的性格,再一个就是选择的项目非常好。我在创业的时候选择这个项目,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感觉到有一种责任。那时候,作为一名公务员,压力小一点,收入也可以。从农村出来的人,能够在政府有一份工作,已经不错了。但是,我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社会、为果农做点实事。1992年之前,沂蒙山区有很多的水果都烂在山里,烂在树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太大的资源浪费。同时,我也了解到这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所以一开始就选择了水果加工的项目。
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很好的年代。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估计汇源这个项目也长不大。这个项目能解决农民卖果难的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也符合国家利益。当然,遇到一些困难是很正常的。
记者:从您这十几年企业运营的具体战术角度看,怎样的管理品质能够成事?

朱新礼:我认为能成事,首先必须具备三点:第一个就是善于学习,随时随地的学习。一个学习能力不强的人,在这个时代是很难生存下去、发展下去的。特别是一个企业家,更要善于学习。第二个就是能够实践,能够亲自去做。光学习没有用,光做不学习不行,盲目地做也不行,不去做更不行。第三就是能够坚持。如果我遇到困难就停下来的话,汇源的事业早就停下来了。创业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市场的问题、销售的问题等,每一个都是挑战。不怕困难多,就怕你没有勇气,没有办法去解决。
记者:您刚才也谈到了,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人的性格的问题。人的性格会决定一个公司的品质。中国大部分的公司创始人,会把自己的性格投射到自己的公司中去,创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往往这个公司就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那您怎么看待您本人的性格?您一手创办的汇源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品格?
朱新礼: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在创业时期,创业者、领头人的性格很容易烙印在他的企业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团队的追求上。汇源的性格就是1992年提出的8个字:勤奋、务实、高效、创新,也叫做汇源精神。
首先就是勤奋;第二个就是务实,我是一个非常实干的人,可以跟员工一起装车、卸车、开车送货,可以光着膀子跟员工一起做工。我很讨厌虚的东西,凡是很长的讲话、文章和制度在我这里都过不了关;就事论事,不说空话、套话、虚话;第三是高效,务实才能高效,讲求实际,开门见山,绝不扯皮;第四是创新。我认为我和公司员工之间,包括各个年龄层的员工,基本没有代沟。在创新精神上,有些年轻人还不比上我;这种创新的精神从骨子里就有,同时又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具有这种学习精神,才能进行创新,对有益的新事物才去推动。这些都体现了我个人的性格。
记者:1992年在创办汇源的时候,您就提出要走向世界、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但您从1974年开始,在企业做了十几年,然后又成为政府干部。我们从你的履历里面看不到国际化的背景。
朱新礼:国际化,不在于你的背景,而在于你的视野。有很多人虽然身在山沟,却知天下事。可有些人身在大城市,却非常的闭塞,他的思想和世界完全隔绝。汇源的国际化不是始于现在,而是从一开始就有这种国际化的视野。现在大家都谈国际化,早在1992年汇源创业之初我们的工程师就已经是德国人,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使用信用证、采用补偿贸易的做法,产品远销欧洲和美国。无论在设备的选择、产品的选购上,还是人才的使用、融资的方式上,都体现了我们国际化,一开始就有高起点的、国际化的视野和运作。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