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汽车工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们参观的第二家企业是沈阳机械公司,它是一家股份制私营企业,股东名单很长,不过排在最前面无一不是奉系之首脑人物。
它由早年沈阳兵工厂从机械修理车间分离改组而成,如今已拥有上万名员工,从事各类机械的设计与制造。其所属企业主要为三个分公司,第一分公司,从事机床制造,第二分公司,从事金属加工,第三分公司,从事汽车制造。
这次他们参观的目标就是其所属的第三分公司,即汽车制造厂,它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不过它并非奉系控制区内唯一的汽车制造企业,rì本人已经先后建立数家汽车制造厂,年产量达2000辆左右,并计划在几年之内,将产量翻倍,美国人也在研究设厂的问题,至于从事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企业数量更多。
这次负责接待的人级别依然不高,为一名王姓工程师,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之后,王工程师开始带着他们去参观,边走边介绍道,“本公司最早从事代理汽车销售与维修业务,后来成立了汽车配件厂,制造各类汽车零件,进而制造整车。”
杨卫家问道,“研究制造整车从何时开始的?”
“1928年,”王工程师随口答道,又马上更道,“也就是民国17年。”接着解说道,“我习惯于用西历,留学美国时养成的习惯。”
“我也习惯于使用西历,”他说道,“当时你参加了吗?”
“我当时刚回国,正好赶上。”王工程师想了一下,又说道,“那时条件差,但大家的赶劲十足。当时我们把进口车拆解研究,一件一件研究仿制。”
这时王丹琴问道,“既然有制造零部件的经历,那么进度应很快吧!”
他则说道,“制造整车的难度应比造零件难上许多才对。”
“没错,确实很难,”王工程师介绍道,“许多零部件是我们无法制造的,不过委托给其他企业,甚至从国外进口。”说到这里,王工程师改以自豪地语气说道,“我们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即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也就是在那时成立第三分公司的。”
“当时生产了多少?”
“没多少,也就是一个月几辆,主要是积累经验,应用国产部件的比重一批比一批高。最初是五成,后来是六成,七成。”
他又问道,“各种零部件如何供应的?”
“本厂能造的尽可能自行制造,不能制造的则委托给其它企业或进口,大体次序为:优先考虑中国企业,其次考虑在华rì资企业,再次为rì本本土企业,最后为美国企业。”
“汽车生产线也是那时开兴建的吗?”
“成立第三分公司即有兴建生产线的计划,当时特意征用目前这块场地,不过资金与技术不足,直到找到美国人投资,才开始建造工程。”
“整个工程是我们自己赶的吗?”
“不是,由一家美国公司全权负责,设备也从美国采购,只是具体的施工有我们参与。”
“工程进度如何?”
“整个计划要好几年才能完工的,但我们是边建设边生产,从没有停止组装生产,1931年时,组装生产200辆货车,1932年,则利用建成的部分设备,生产了1000辆,同时试制出了第一辆轿车。”
“今年,或是说。1933年的情况如何?”
“货车2000辆,轿车也试生产30辆;同时完成了客车地试制工作。”
“目前整条生产线建成了吧?”
“只是大体完工,许多地方尚需要完善,工人素质也不理想。许多关键部件的生产企业也没有完成,比如:发动机。生产规模要达到设计能力,估计还需要二年时间。”
这时王丹琴又插言问道,“这个地方好象很大,空地真不少。”
“是的,”王工程师回答道,“这里当初可是按年产十万辆汽车的标准征用的土地。”
这时他问道,“那目前的设计能力是多少?”
“年产1万辆,不过设计方案预留了扩建为3万辆的空间,如果顺利,我们将很快实施扩建工程。”
“目标确实不小,不知道市场能不能消化得了?”
“应该没什么问题,国内对于汽车的需求量增长很快,还有一定的出口市场,上个月,已向东南亚销售了第一批汽车,rì本客商马上要来!”
“你们有什么计划吗?”
“正在天津兴建新厂,把轿车与客车的生产转移到那里。”
正在这时,王丹琴注意到一块空地上停放着的好几种不同的车辆,于是问道:“那是你们正在试制的东西吗?”
“是的”王工程师看了一下,回答道,“我们一直在试制各种新产品,多半只是技术研究储备,真正能生产的不多。”
这时他边走边看着那些试验品,随口说着,“轮式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停了一下,才惊奇地说道,“这是什么?”眼前是一辆很特别的汽车,它只有三个轮子,与后世的三轮农用车几乎一模一样。
“那是试验产品,大家叫它简易汽车。”王工程师回答道,“做为技术储备研发的。”
“不投产太可惜了,它简单易学、维修方便,价格低廉,一定会大受欢迎。”他想了一下,又说道,“让它尽可能再便宜一点吧!”
“也许你说的没错,”王工程师想了一下,“你的意见,我会与大家说一下的。”

这时王丹琴问道,“这履带式拖拉机有点象坦克!”
“最早的坦克就是履带式拖拉机改装的。”杨卫宁说道,“这一点你可以去查一下资料。”
“不知我们何时能造出自己的坦克?”
王丹琴不过是有感而发,可是让王工程师以为这个问题是自己的,结果为难了半天才回答道,“没听造坦克的计划,我们只试验过装甲汽车。”
“我们可以看一下正在制造中的装甲汽车吗?”
“不行,参观需要特别许可。”
……
与前面参观的几个企业相比,东北航空工厂的规模要小许多,不过面积最大,因为其拥有一座机场。它的前身可追溯到奉系空军附属地飞机修理车间,直到1930年才分离出来,与其它几家单位一起搬移迁到沈阳北部的新址建厂,1932年改组为东北航空工厂。虽然这家企业也是一家私营股份制公司,其实依然是空军的下属单位,如果不是每年空军给予大量扶助金,这家企业能维持现状就不错。
目前主要业务依然为修理飞机为主,兼制造飞机零件,也从事进口飞机的散件组装工作。空军对其非常重视,对该厂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人员与设备一直在不断增加,目前正在新建厂房,以准备从事飞机制造。
杨卫宁对其的评价是:发展潜力巨大!不仅有空军的大笔投资,还有优秀的航空技术人才。该厂非常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除积极招收国内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外,还选派人员前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
除了以上企业外,还有许多企业本来值得参观,只是很遗憾的没有被列入参观目录。例如:东北邮政公司,它仅用十几年时间,就从rì本人与俄国人手中,抢回了东北地方邮政与电信业务的半壁江山。还有沈阳纺织厂,一家非常有名的轻工企业。
除了工业企业外,他们重点参观了东北大学。它是东北地区的第一所大学,创办于1922年,它一直处于不断地扩建之中,目前其在校学生超过6000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地附属单位。比如:附属学校。早期设有大学预科学校,东北教育水平低,无法招收到合格地新生,于是办附属学校学校,对入学的新生进行预科教育。后来预科学校取消了,但是附属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先后建立起来,且数量与规模逐年增加,高中已在各省会城市建起来,初中,小学已经分布到东北各大城市。与附属学样相比,学院附属地企业或者说实习工厂更多,规模更大,甚至令大学本部显得“弱小”。
他们重点参观了东北大学航空系,成立1926年的东北大学航空系完全是奉系空军一手扶植起来的,其经费完全由空军提供,所以该系与东北航空工厂属于共建关系。东北大学航空系不仅仅从事航空技术人才的培训,近年更越来越多的从事航空技术的研究,为此建起了规模不小的航空技术试验室,且一直属于扩建之中。
连续参观了几个地方之后,他总算对于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情况比他想象要好许多,远比看各种资料更加直观,最让他满意的当属人才培养方式。奉系的教育体系完好,也相当有规模,唯一的缺点竞争过于激烈。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方面是人口众多,另一方面是条件有限,只能采取纯jīng英式的教育,只有最优势的学生才能有机会升学。
实行小学与中学的二级三阶制教育,小学6年,中学预科3年,分科中学3年,大体相当于后世的小学,初中,高中。除此之外,各类夜校,补习班,私立学校等,也相当普通。
这时也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报考各类学校的条件与限制很少,基本上只要报告既可参加入学考试,仅以成绩做为录取标准,所以竞争也变是相当激烈的。
由于采取宽松地报考条件,1933年年度,参加东北地区统一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的人数近十万,但实际录取人数刚刚超过1万人。
与相对应的几个数字,至1933年底,东北地区各类小学学校在校学生超过200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百分之三十。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不足百分之十,初中升高中的录取率只有三分之一。
幸运的是,与后世不同,毕业生的选择很多。小学毕业,除了进入中学,各类职业学校也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学得一技之长。中学预科毕业,也可以选择国民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小学教员,或者入技术学校成为一名技术工人。高中毕业,则可以在大学,专科学校,职业教员之间进行选择。
接受教育也不是什么富人的专利,每年教育部门都会向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通常可以保证其求学需要,尤其是对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某些专业甚至是全额奖学金。
还实行广泛合同制,也就是用人单位以公开招聘的方式,招收学员,与其签定合同,保送其进入指定学校接受指定内容的培训,并提供全额奖学金等优待,学员只需在毕业之后进入指定单位工作一定年限既可。
合同制对于家庭贫困,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非常有吸引力,这也是奉系培养急需人才的主要方式。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