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评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楠木正成之死的真因,从他的一些言论中可以找到。他说:“纳谏用臣,是明君也。共进共荣,臣之道也。不纳其言,不用其臣,则或死或退或隐,是贤臣之道也。”又说:“今日方为我方,明日即加入敌方,或今日方为敌方,明日即加入我方,此皆不怀义故也。吾正成以天下之君为主人,以义为己任,心无死生、荣枯、毁誉,从我者宜体此心。”甚至他说:“到了末世,即使对待像夏、殷之君也要始终无二心。”“不应只追求功名,要一心为义而死。”由此可见,在楠木正成心中,“大义”名分是高于一切的。对于君主的错误,他只能做到劝诫,劝诫不成就只有离去,但君主面对危机的时候他又只有以死效命。如果像足利尊氏那样“兵谏”也许效果会更好,但是无论兵谏是否带有个人的野心,都无疑是犯上的举动,不是楠木正成所能做的。而足利尊氏无疑是为了个人的野心,“建武新政”后没见他劝诫过后醍醐天皇半句,反而是不断把水搅浑,给自己起兵创造机会。假使足利尊氏真的是为了清君侧,率军兵谏,以正成的为人,他恐怕也依旧会站在后醍醐天皇一方,引兵与尊氏一战吧。
因此说,楠木正成要做日本的龙逄、比干,即使对待夏桀、殷纣那样的暴君、昏君也只能如此,何况后醍醐天皇还远不至于如同夏桀、殷纣一般低劣呢。
另一方面,楠木正成作为非传统武士阶层的“恶党”出身,使得他无法成为全日本武士的领袖。他的毕生奋战,在某些人看来也是要努力改变其不为武士阶层认同的出身,依靠天皇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如果他当初京都保卫战之时就投奔足利尊氏,成为足利氏建立的武家政权的重臣,得到了十一国的封地,那么谁还敢轻视其出身?不是更容易融入武家阶层吗?
楠木正成无疑是一位忠实的儒教徒和封建教条的坚决捍卫者,正因为如此,使得他既不同意后醍醐天皇的复旧政治路线,又要无条件地效忠于后醍醐天皇,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牺牲品。

凑川决战以后,后醍醐天皇再度被赶出了京都,而足利尊氏则拥立持明院统的光明天皇,并且受命开设第二个武士政权——室町幕府,日本进入了两统并立的南北朝时代。
正成死后,曾一度被足利尊氏扶植起来的北朝定为反贼,这无疑是出于足利方的政治需要。在南朝,则尊他为天皇的忠臣,后醍醐天皇追封他为正三位羽林中郎将。南北朝时代最终由尊氏的孙子足利义满结束,南朝因为在长年的战争中忠臣良将皆失,被迫交出神器,北朝一统日本。等到足利幕府衰弱后的永禄二年(155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正亲町天皇下敕,正式恢复了楠木正成的忠臣名誉,当年正成曾经激战过的广济寺也得到修复。
到了江户时代,独尊朱子学说,提倡大义名分论,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光国从正统思想(以南朝为正统)出发,于元禄三年(1692年)在凑川重建楠木正成的坟墓,树立“呜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后有明朝遗臣朱舜水作的赞,京都书法家冈村元春刻。从此以后,楠木正成被日本人当作忠臣的模范,有口皆碑,特别是近代的幕末志士都受他的影响,成为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倒幕武士的榜样人物。
元治二年(1865年)、庆应三年(1867年)、明治元年(1868年),岛津久光、德川庆胜、东久世通僖等人,先后建议建造神社祭奠楠木正成。明治五年(1872),明治政府建立凑川神社,主祭楠木正成,附祭正成的儿子楠木正行、弟弟楠木正季等楠木一族十七人,其牌位是明治天皇的御笔。这样一来,楠木正成算是彻底从人变成了神。
至于此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楠木正成的事迹大肆宣扬,使其成为教育国民为军国主义献身的榜样,这不是正成身前可以预见的。我们在这里叙述的只是那个从“恶党”到名将的楠木正成,是那个令敌人又畏惧又尊敬的历史上真实的楠木正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