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公路网与汽车工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běi jīng系对于交通网的建设非常重视,不仅意图建立发达的铁路网,更想建立发达的公路网。事实上,公路网的建设从没有放松过,对其投资规模也相当大。整个公路网的建立以所谓干道为骨干,整个计划的宏伟,可谓壮观。当然了,相关的修筑计划自然非常大,工程量自然也是天量,不过相关工程依然稳定地推进着。
发展公路网的目标绝对单纯地军用,更多的是出于经济目的,更非简单地只是修路,发展公路网的目的实为推动公路运输业或者说汽车运输业的发展,为此除了修路以外,对公路运输事业进行奖励,推出多项政策。比如:公路运营奖励法。
各种政策加稳定的发展条件下,běi jīng系控制区的公路运输业或者说汽车运输业发展迅速,汽车的保有量节节攀升。可惜有关的数据一直没有人统计过,事实上,出于低调的原因,běi jīng系对于各类统计数据都是保密的。杨卫宁当初想查找数据时,也确实遇到过找不到统计数据的事实,后来才在最高级别的机密档案中找到了各类统计数据。不久前,他经过王博新找了一份有关汽车的统计资料,确切的说应是一份预估数据:预计1935年的汽车保有量将超过八万辆,全年对新汽车的总需求将达到一万辆。
这个数据看上去好象很低,与běi jīng系控制区超过九千万人口相比,每一千二百人才拥有一辆汽车,应该说说是超低的比例。可是放到1930年代,那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值,或者说,běi jīng系拥有中国全部的汽车工业,以及一半以上的汽车保有量。
1930年代时,汽车才出现没多少年,各国的汽车产量远没有后来高,比如:1935年,rì本汽车产量达到三万千辆,这个数据以杨卫宁看来,还是历史改变之后的结果。
这个时候的汽车制造的规模还是有限,产量也不高,年产几百辆就可以叫汽车制造厂,产量超过一千辆,已属于大型企业,过万辆就是巨人了。汽车的应用也谈不上发达,汽车的保有量非常有限,人均汽车占有效很低,马匹依然被广泛且大量的使用。
所以即便万辆规模的市场需求,也应当以巨大的需求来形容,这自然带动了中国的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发展汽车制造业才是最快重要的。
杨卫宁非常关心汽车工业发展的,因为汽车工业代表着坦克工业,只有建立起汽车工业,才有机会发展坦克工业。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虽说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但是杨卫宁也不得不承受,以中国的情况而言,已经非常难得。
以沈阳机械公司第三分公司改组成的中国北方汽车公司为核心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完成从无到有的变化,正在经过由小变大的过程。可惜其产量一直无法满足需求,即便将在华rì资汽车企业的产量也算上,1935年,中国汽车的总生产量刚刚超过八千辆。这样的产量自然无法满足本身的需求,再考虑到其它地区的需求,那么依然会存在一个三千辆以上的缺口,且可预计的未来对汽车的需求量更大,汽车进口量依然会保持着增长之势。

如此市场需求,不仅令中资与rì资企业争先恐后的增加投资,扩充产能,也令欧美企业着手在中国设厂的问题。原本中国市场的需求量不大,欧美工商只将中国视为产品销售地,无意在中国设厂,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德国人正在上海建立汽车组装厂,其目标是将其发展为汽车制造工厂。美国人则早已以入股或合作的方式,参与中国北方汽车公司的建立,如今更准备亲自动手在青岛着手建立汽车生产线,其它国家的汽车制止企业也纷纷采取行动,准备进军中国。
将汽车生产向中国转移,除了市场因素之外,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南京方面的关税政策的影响。
中国海关早在清未即落入西方列强之手,以至中国对于海关事务无权插手;民国之后,经过数年的争取之后,中国才多少收回了一点涉及关税的主权;其实就是对关税税率的自主确定,所谓说自主,不过是好听一点,实则依然要按列强的限制。由于南京怎么说,也是名义上的中国zhōng yāngzhèng fǔ,关税税率的制定权也自然为南京所占据。实际上,南京方面并没有因此得到多少好处,因为西方列强们早已承认了中国事实上的分裂,扣除所谓中国赔款之后的关税税余是直接交给相关的地方势力,而不是全部移交南京。
南京方面以增加关税收入为目标,数次提高了关税税率,毕竟关税收入是南京最主要的收入。当然了,南京方面绝不会放过这个可能给对手找麻烦的机会,有意提高了对běi jīng系相当重要的进口物资的关税,其中就包括汽车。对此,běi jīng方面表面上反对,实则暗自高兴,这可是鼓励汽车工业发展的好办法。由于高关税,令进口汽车及零件的价格上涨,令国产汽车拥有了一定的价格优秀。不仅保证境内企业快速发展,更促使国外企业进入。
这时杨卫宁也完全理解了,王博新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危险,急着开发油田,上炼油厂项目,实在是因为汽车快速增加,对于汽油的需求量大增,仅靠进口显然满足不了需求,更会受制于人。不过在杨卫宁看来,实现汽油自给的目标依然相当遥远,新建炼油厂的产量尚不及每年新增的汽油需求量,即便已开始着手扩建,甚至上马新炼油厂项目,这一局面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
一想到这时,杨卫宁仿佛看到了一个正为此头痛的王博新,因为有关的一切计划都是出自王博新之手。谁都知道王博新是有名的情报头子,可是谁也不会想到,他实际上也是běi jīng系战略决策的制定者,许多经济项目的总策划人。他的对手恨他,骂他,当然了也畏惧他,也免不了要尊敬他。不过没人会想到,王博新也有被现实弄得发愁的时候:他的计划往往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