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杀机四伏(1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这个夏天开始,南宫翱翔经常出没于修必罗居住的小区,渐渐的,他们成了朋友,至少南宫翱翔是这样认为的。
当秋天来临的时候,南宫高翔第一次向修必罗询问了一件听起来似乎无关紧要的事情,不料,修必罗却因此而大发雷霆,以致他们差一点翻脸。
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情触及了修必罗心中的雷区?
郭东来很想知道。
21、
中国历代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分,两大派别风格迥异,特点鲜明。
日出于泰山之巅,放眼辽阔,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腾挪,这是北派武术的特点;月悬于小桥之上,良人思远,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此乃南派武术的特点。
中国的武术风格的差异可以用地域来区分,但造成这差异的关键在于体格上的差距,正是由于身体条件上的差距才造成了南北流派在武术风格上的差异。
在我看来,南北民众在身体上的差距源于五胡乱华,而造成五胡乱华这一局面的原因则又得从东汉末年说起。先看两组数据,“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这两段文字皆出自《晋书?地理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东汉永寿三年即公元157年,当时中原的人口为5648万,而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这时的中原人口仅为1616万。短短的一百多年,中国的人口就骤减3000多万,这和东汉末年的大战乱以及之后的三国分立不无关系。
这里要注意一点,即东汉末年的大战乱都发生在中原地区,人口损失的也大都是汉人。一方面中原汉族的人口骤减,而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则在大规模内迁,民族结构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在人口比例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汉人已逐渐被少数民族追上,公元299年江统在《徙戎论》中说:“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仅算此地少数民族人数,在人口比例中就已达到25%,可见其数量之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民族开始逐渐融合,然而这一过程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平坦、顺利。

公元304年,巴氐李雄建立成汉帝国,五胡史正式开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十六国结束,南北朝开始。公元589年,继承北方霸业的隋朝大军横扫江南,北朝并吞南朝,中原统一。在这段将近300年的时间里面,中国北方一直为少数民族占据,由于战火连年,再加上屡见不鲜的大屠杀,在北方原先意义上的汉人已经基本消失。五胡乱华这一时期,在文化上的确是少数民族融进了汉族,不过在身体特征上,至少在北方是汉族融入了少数民族,南北双方民众在身体上的差距也就由此被迅速拉大。
现在回到主题,继续说武术。基于身体上的差距,我一直以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北派武术都处在一个强势地位。看待这一观点,请先把武侠小说的气功概念去掉,气功当然存在,但是它绝对抵消不了身体上的差距,而且它的作用也远不及身体优势明显。
相比于南方人,北方人身高腿长,而且体格健壮,在力量上优势突出,其武术也更突出了这些特点。比如拳法上常用砸、崩、捶,出手也强调抡、冲、撞等,这些技巧的建立基础在于力量上的优势。至于腿法的运用及技巧上,南派更是远远不如。
在这段时期内,南派武术和北派武术最大的差距体现在攻击范围及攻击力量上,尤其是后者。南派武术虽然可以利用灵活、快速的特色,然而这只能抵消在攻击范围上的差距,无法弥补在力量上的绝对差距。如果强调力量上的锻炼,那势必又会影响身体的灵活性,如此一来攻击范围上的缺陷又会暴露出来。可以说南派武术整个发展的核心就是在保持身体灵活的前提下增加攻击力度,而当这一点实现的时候就是南派武术赶上北派的时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