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两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创]生死两端
人的一期生命不过数十寒暑,当这一期结束以后,我们又在哪里呢?
对于生死的难题,大部份的人都是茫然的,甚至避讳不談,就连至圣先师的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
有生必有死,这是物质的法则。生是多么得快乐,死是多么得悲哀。面对生死,本师释迦牟尼佛给出了我一个回答。
了解死亡,就必须知道什么是生?如果知道生是怎么回事,自然就知道死的真相了。
人从入母胎、出生、张大、成家、立业、衰老、生病至死亡,这就是生命从生至死的现象。可以说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走向死亡之路了。乐观的人,將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结果,把他看得淡些,有人以为自杀的人是不怕死,其实那是被苦逼迫到绝路,已经超過死的恐惧,以为死就能解決生的痛苦,而作出的愚蠢行为,这种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沒有,又怎能说他对死不害怕呢?
佛教的生死观念并非像外道那样,提出诸如“灵魂和**”“天堂和地狱”“信和不信”等二元论的观念。
佛陀用一种「动态论法」来观看天下事物、处理人事物、演说生死。
到底何为“生”?
那就要先说“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由“无明”到“老死”這一段過程,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轮回而不能得出。(三世相续无间断,是指以过去世的“无明”和“行”为原因,招感现在世的“识”乃至“受”等五者为结果;由现在世的所得到的结果,又生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世的原因;以此又招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有间断。)
「无明」烦恼是有情生命生死轮回的根本,而多生累劫所造的因,遇缘投胎转世的过程是「行」;生命轮回的主体,我们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份,色则指物质部份,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开始接触外界,在婴儿的阶段都属于「触」;长大以后,渐渐对外界有许多苦乐感「受」、从而对苦境,乐境产生「爱」与不爱;并且努力去求「取」所爱;生命体身、口、意的行为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生命体的因,如是继续「老死」的轮回。
动态的一直流转下去。
从十二因缘中,我们明白生死犹如锁链,相继不断,生命体本不生不减,只是因外在的躯体变换而感觉有生死而已。一次的躯体变易就是一次的生死,但如何「生」得好,「死」得妙,则决定于今生身口意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业力。因此,因果业报如影隨行,今生行善,則能为来世种植好的因缘;今世作恶,来世则难得上生。了解了生命轮回的十二因缘后,也就知道生死原不过如此。

这就是“生”。
人身本为“四大”“五蕴”和合而成。那么“我”在哪里?有一则公案说的好。
有人三问释迦牟尼「何谓我?我是实在的吗?」释迦牟尼再三不答。后来那人就走了。弟子就问原因。释迦牟尼就说:「若我回答:是实在的 。这会增加他原来的邪见。认为人的身心是常驻不灭的。若我回答我是不实在的。那么他的邪见也会增加。他会认为我们的身心由于一期的生命的停止而断绝。 」
佛教的生死观,简单的说就是在时间轴上,既然本体一直流动变化。所以生与死(诞生与死亡)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两个对我们意义较大的点。但实际上也并不代表什么!对佛教来说当把时间轴像一根细线头尾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圆时,生死可能就是同一个点!而这一点意义较大在于这个点会决定这条现以什么状态进行?以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佛教认为「人道」比较容易进入涅盘。而进入涅盘的意义远远大过「生死」问题。
既然生死轮回,那么人还有什么可以依*?于是佛陀为众生演说了“涅盘”。
『涅盘』,即作灭或寂灭,与解脱同义;本意是指吹灭之状态,再转作燃烧烦恼的火灭尽,达到觉悟的境地。
一般人所谓生死,即纯粹**的存在与毁灭,此与涅盘相异。佛教将生死视为一切有情的轮回,依业因在六道迷界相续,这是苦恼世界(生死苦海),此跟涅盘相对;因为学佛的目的,在超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盘的彼岸。
《杂部经》云∶「涅盘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弃它、远离它,从它得到解脱」,「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涅盘」,「它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
涅盘,是真正的了却生死的功法。
生死轮回,有生必有死。正像「缘起法」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既然有了今生,那今生必有死期。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寞涅盘”,才是到达彼岸的方法。
欢迎您访问君子堂,7×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首发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