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满族文化与历史》笔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创]我的《满族文化与历史》笔录
我的《满族文化与历史》笔录
今天在新的文科楼听了一场由关嘉禄老师做的《满族文化与历史》报告会。我做了笔录,现整理如下。
不过,由于我的满族历史的知识不是很好,再加之我的速记能力欠佳,难免有遗漏,错记,曲解关先生讲义的地方,还有我为了使叙述连贯,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文字望关先生和诸位老师、同学见谅。
我的文字并不完全代表关先生博大的思想。
我谨代表连大学子向关先生的到来致以由衷的感谢!!!!!!!!
满族文化与历史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清朝以满族为主体,椐统计现在满族人有1千多万,其中辽宁省有500多万,所以研究满族的历史文化对研究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满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正在世界学术领域逐渐升温。
现在满学研究方向主要有:满族的历史与文化,满族的现在与未来,满族的自身发展规律(这个我没记清),满族的历史贡献等方面。
这里我们讲的是的是满族的历史与文化
我们分3个方面来说明:一。满族的崛起-这个讲重点叙述,二。满族文化的内涵。三。研究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满族的崛起
满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到了明朝分成了三大部:东海女真(又称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
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建州女真部逐渐崛起了一支以努尔哈赤为首领的部落。
在1583-1616这将近30年间统一了建州女真部和大部分东海女真和海西女真。
1616年,努尔哈赤迁都赫图阿拉,定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15年 确立八旗制度当时八旗工7500人左右
这期间努尔哈赤忍受这明朝的杀父之仇假装臣服于明,实地里却在养精蓄锐,准备和明开战,
在1618年以“七大罪”(主要是关于父仇和边境问题)名义起兵伐明,于同年攻占抚顺。明朝派兵20万,号称47万,在沈阳集结分兵4路,直指赫图阿拉,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明军西北东三路,南路逃跑。获全盛。这是历史的转折点,从此大金便由守变攻。1621年拿下沈阳,辽阳等70余镇
在迁都问题上努尔哈赤又一次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在大臣们一致建议定都北方重镇辽阳的时候,他却选中了不起眼的沈阳,沈阳向东可以直线到达中原,向北则有大金的盟友蒙古各部。
1625年3月初3清晨由辽阳出发,于第2天入沈阳建都。到现在,努尔哈赤还被沈阳人尊为沈阳的“城市之父”
1626年兵发宁远,明朝镇守宁远的是著名的袁崇焕,大金大败。
一代英明的努尔哈赤于1626年8月,在沈阳附近亡故,想其一生英明神武,被尊为“英明汗”

之后皇太极即位,于第2年再次出兵宁远,又是大败。
于是,他于天聪5年,从西洋购进红衣大炮,使反*计除掉袁崇焕。之后,伐朝鲜,使之臣服。改女真为满洲,改沈阳为盛京。
在1636年4月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仿中原设立六部,检察院,开科取士。
1641-1642,发起松锦之战,胜。
1643年皇太极亡故,即位的福临只有6岁,由多尔衮,代善辅佐,由辽西绕道蒙古入关。
大清本来想联合李自成共同反明,但李不理。
中原内部,李自成逼近北京,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于李有夺妻之恨,于是降清。
在“一片石”这个地方李与吴相遇,酣战之时,清军杀出,李大败。
在政治上,沿路以范文成的名义,发告示安民,入北京后,又以国葬安葬崇祯帝,赢得了民心。
在历史上满清对中国有很大的贡献:
1。在10几年的时间里,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到康乾时期,中国幅员1300多万平方公里,统一了中国。
2。实行了比较好的民族政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员一体化的格局。
3。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例如编纂了《四库全书》等
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了辽宁的6处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就有4处(”一宫三陵“)
乾隆曾经在东巡的时候,在沈阳做的《盛京赋》中有”仰维列祖,创业东土,光启大清,万年景运“的诗句赞颂清朝开国的功绩。
二。满族文化的内涵。
1。原生性。满族在以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他的文化,都是原生的。比如:尚武精神,旗袍文化,饮食文化(猪肉炖粉条),满文。
2.兼融性,不断吸取其他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得满族文化。比如说京剧,它就是集合了各个曲种的精华部分,兼融而生。
3.互动性。他的文化是和其他文化互动发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象语言,现在我们的话中还有,满语成分。像撒嘛(”看“的意思),咯吱窝的咯吱。
4.辐射性。汉字是表意文字,满文则是表音文字,而西方文字大多是表音的,在清朝初期,满人把很多的汉文经典翻译成满文,然后,和外国交流,得以把中国的文化传出去。
三。研究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研究学问都是要有其现实意义的,然后利用它为我所用。我们研究满祖历史和文化也是这样。
1.形成正确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史观,更好得促进民族团结。
2.对于挖掘辽宁的历史资源有重要得意义,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3.增加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4.它作为一段历史,理应成为东北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您访问君子堂,7×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首发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