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泪洒归途 12幸福卖宝(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循化撒拉是一个小城,也是一座古城。一个十字街,四条断头路,几段古城墙。城北门还在使用。穿着民族服装的藏族、撒拉族、回族和汉族人从老城门里出出进进,熙熙攘攘。偶尔,还有几匹马、几只骆驼缓缓地走进走出。丹花与幸福随着人群进了城。城门内是一段古街。夕阳从老城墙上洒过来,洒在窄窄的街道上,金灿灿的。街道两旁,站着几个卖兽皮、山货、香裱之类的小商贩。这是1961年的春末,“共产风”刮过之后,这座古老的小城出现的“繁荣”景象。
幸福抱着孩子,带着丹花,行走在这条古街道上。循化撒拉的夏夜来得早,太阳一落山,冷空气马上就上来了。小商贩们开始收摊。丹花站在这座陌生的小城里,不知道腿往哪里迈。来的时候,他们在循化住过一宿,一东曾经带着丹花,在城里走过,丹花还能依稀记起小城的大致轮廓。城还是这座城,街还是这几条街,但是,物是人非,境况完全不同了。那时候,一东还在,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一东给丹花介绍循化撒拉的民族习惯、风土人情。再说,那时候,丹花是跟着大部队,地方设有专门的接待站。吃的是面片儿汤,青稞面馍。睡的虽然是大炕,倒也暖和。支边的人,个个斗志昂扬,想在边疆保家卫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现在,什么也没有了。丹花觉得,自己跟幸福就像是从战场上败下阵来的伤兵,身无分文,无处可走。丹花对幸福说,咱们问问,打听打听,看看支边移民接待站在哪里,找到接待站,也许能讨条回家的生路。
幸福把孩子递给丹花,说,你抱着娃子,我来问。我在营部干过,能听懂这些当地人的语言。丹花接过孩子,点了点头。
幸福在一位卖兽皮的商贩前停了下来。这商贩穿着藏族服装,戴着毡帽。幸福问,大叔,请问河南支边移民接待站在哪儿?
那商贩摇了摇头。幸福有些失望,要转身离去。卖兽皮的商贩用藏语向身边的商贩说了一句什么话。商贩们都围了过来,站在丹花与幸福面前,叽哩哇啦地说。丹花一句也听不懂。幸福能听懂个大致意思。他们在讨论支边移民接待站的事。幸福用手边说边比划,把自己的意思重新说了一遍。其中有一个人说,支边的大部队已经过去半个月了,接待站早撤了。你们可以到县人委会打听打听。幸福问清了去人委会的路,便与丹花一起离开了这条古街。
两个人找到循化撒拉自治县人委会。一位姓张的年轻人接待了他们。小张告诉他们,河南支边移民已于半月前乘军队的车到西宁去了。接待站属临时机构,移民走后就撤销了,工作人员随大队人马到西宁做服务工作。他让他们想办法赶往西宁。西宁火车站驻有循化撒拉的人,他可以帮他们联系。循化撒拉到西宁还没有通客车。军队送移民的车属临时任务,不可能再单独送他们。

丹花、幸福从县人委会出来,太阳落了山,天渐渐地暗了下来。两个人的肚子饿得咕咕地叫。粮袋里一块干粮也没有了。小雪莲在丹花的怀里哭。两个人抱着孩子,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转悠。街上的人家已经掌了灯。昏暗的灯光从窗棂里射出来,洒在街上,劈开了暗夜,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光柱。几家关闭的大门里传出猜枚喝酒的声音,饭菜的香味飘出来,勾着两个人的肠胃。
丹花舔了舔了舌头,对幸福说,要找到一点吃的,哪怕是一点点也可以,要不,今夜非冻死在这古街上。
幸福不说话,用一双饥饿的眼睛搜索着一间又一间紧闭的大门。他们往城东走。出了城,前面有一家寺院。寺院的门紧锁着,院门上贴着封条,门缝里透出了一丝亮光。左边的院墙倒了一大截儿。幸福说,你站在这里,不要走动,我进去讨点吃的。
丹花说,你去吧,我等你就是。
幸福纵身一跳,从院墙的缺口处跃过去,溜进了寺院。这座寺院的喇嘛早已跑了,寺院里一个人也没有。香案上的蜡烛在亮着,后面是几尊高大的佛像。佛像前,摆着羊头、水果之类的供品。幸福想,一定是善男信女们白天不敢来朝拜,夜晚偷偷地从院墙缺口处进来,上柱香,拜拜佛。拜完佛,贡品留下,人走了。幸福吹灭了蜡烛,脱下衣衫,把能吃的东西,一咕脑儿地扒进了衣衫里,又从院墙的缺口处逃了回来。
幸福出了寺院,不敢在寺院附近停留。他拉着丹花,快步往前走。走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停了下来。幸福与丹花坐下来。幸福打开衣衫,对丹花说,吃吧,今晚,咱们好好地饱餐一顿。
丹花见幸福带回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心里起了疑,问,
你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好吃的?
朋友送的!
别糊弄人,哪儿有这么好的朋友,送给你这么多好吃的?
你甭管,赶紧吃。吃饱了,咱们去找个住处,明天还要赶路呢!
你不说,我就不吃!我们饿死也不能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
幸福见丹花动了真个,只好说,这是寺院的贡品,没人管,佛以慈悲为怀,他们是不会怪罪咱们的。
李丹花读过书,不信佛。既然是佛的供品,吃一点也无妨。她说,我就知道,这些东西不会有人白送!
就是送的!是神灵送给咱们的救命粮。
丹花笑了。她向幸福的身旁靠了靠,两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