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章 大危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校园里,至少可以忘掉人生中的某些不快。在高高的阁楼上,在风满袖的生命境遇里,时光卷驰,一切仿佛永无边岸,自己只是象一个孩子一样,静悄悄的走着自己的路,不看人间的风云变幻,懒懒散散的打着花样年华。
来到课堂,仿佛来到了一个神圣的殿堂。望着这很逼仄的教室里,挤着一堆莘莘学子,脸庞上带着热望,心里就涌动起新的漏*点。为什么呢?为什么生命不能有一个新的开始呢?为什么自己就一直的,还怀抱着可怕的宿命的幻影呢?人间还值得留恋,心还没有完全死亡。我可以重新来过,我可以象忘记整个世纪一样,把上百年的风烟,全部给抹灭进记忆的深处。
很难安静下去了,彷徨的心灵。这落魄的人世,这悲喜交加的人间,每一天都在上演着自己的剧目,每一天都有不同人群的存在来去。我们想跟紧着时代的脚步,我们把自己每天的时光,都拿来相信那些规则的力量,我们总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坚实的曾经存在。我在这里,在学校的花香里,试着改变自己,试着使自己沉醉,试着使自己,来把整个世界给热爱。
生活毕竟是生活。时代的步履过于匆匆,它并不把我们给捎搭带在路上。当我习惯于走来走去在那些花草丛上而少了感触,当我习惯于听一些科目而开始打盹;当我习惯于,看这个平原上血红的落日,象自己的心一样又有了颓然的印象的时候,生命开始逐渐安于在平庸中度日。某一种刚刚长起来的心灵分子,在万紫千红的新迹象面前,又闪现了平静的寥落。当一切还复如初,那生命中最初的喜悦心情,在一种不可理喻的安然之后,开始以它的本来面目慢慢呈现。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总是这样颓然?为什么我不能,象一个好孩子一样,好好的活着,好好的去想一些生命中宝贵的事物?这个世界,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为什么就对它们再次视而不见?我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那根神经出了问题?
我耗着自己的想法,觉着生活中的一系列来去。其实我很简单,我甚至于不想自己长大,永远作一个单纯的孩子,这样自己的心灵,就好过一些而不有这么多的想法。只是我老爱想着为什么,老爱想着人间,是不是应该比现实更好。如果少了人间尔虞我诈的争斗的话,生命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啊,怀疑,不停的质疑,是我一辈子改变不了的根性。我老怀疑着现在,惦念着过去。我对生活,还抱着乌托邦的想法,我希望在自己的人间,能有更公平的秩序和合理的生活环境。我甚至对现实中存在着的法律,也抱着很大的怀疑态度。我在这个人间,在别人眼里,象一个疯子一样,老怀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对日子的来去罗里巴嗦。
我身处高高的阁楼之上,逐渐消磨起可怜的时光来。我开始茫然的对待,自己每天心灵里简单的经过。我了无心绪,在每一个课堂之上,我对生命几乎忘记了去作什么追索。更加可怕的是,我甚至不再保持对课堂的任何兴趣。当我拿着崭新的教科里,就会油然而生起一种陌生感来。我是为了什么,才到这里来?我来到这里,是为了求业解惑,可当我真正深入进去,更大的疑惑,是如影随形,我怀疑自己根本找不到某些问题的答案。
一个硬币有它的两面性,我面对自己当初选择的这个学业,也几乎有此种类似性的感触。诚然,教师们的课上得并不一定好,这是我们丧失热情的其一;其二,还是没有了高考的那种压力,自己对教科书,早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没有为此奋斗的目标。更重要的,我想最根本的是:我们根本还没有深刻的世界观,我们还只是在拾人牙慧的学习,我们对知识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的敬重。我们还仅仅是一批学生,我们在思想上还没有把校训上那“博学宏文,明理求真”的金字给领悟到!
于是,课堂开始成了牢狱一般,束缚着这些思想上远没有成熟起来的学子.我们只是跟风般的臆测着,这所有的教学大纲,都仅仅只是为了围绕书本,才展开得有条有理;大学的课本,它只是一种理论教学的形式框架;到了现实生活中,它们就全部失去了指导意义的功用;我们出了大学这个校门口,一切都只能从零开始.
在这样的时候,我与他们同样,就在这样一种肤浅的思维中行进。我们丢掉了马哲,也不明了毛概,我们甚至于遗忘了只是劳动才创造出价值而不是资本也不是掌握资本的老板拯救了劳动者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律。剩余价值理论,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在校园悠哉的日子里,也没有得到更多的注目,教师们也好象乐得糊涂,并没有把深藏在我们周围的矛盾方面给好好揭露。
但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当我周围的人,自以为觉出了课本的虚妄而丢开书本去玩一些技巧的花样的时候;我却如木偶般,只是张着大嘴,座在那里痴傻呆坐着服务于心的动作:在不同的课堂上,一本小说,或者一部诗集,都能使我安心的坐下来,不再把外面的世界想望。在那个时候,这些旁门左道的书本,仿佛就如灵丹妙药一样,慰藉了过往时日里寂寞难耐的痛楚.

在刚进学校的时候,我们系里老师人员星散,配备很不齐整。在以后的一两年时间,就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位年轻教师.由于他们年轻,也朝气蓬勃,自然就很容易跟同学打成一片.我话不很多,但爱询问一些问题,于是,我与他们渐渐熟悉.他们给我谈的,除了学业上的一些知识,当然也会掺和上一些别的东西。从他们的嘴里,自己不仅仅感触年轻生活青涩的味道,也知道了外面血淋淋的就业压力.
他们有人这样自我解嘲:“这年头,总以为读了点书就能过得好了,找工作也不在话下了.于是自己就雄心勃勃的南下海濒,北上京都.不想在外面奔了一段时间之后,不仅工作没找到适意的,而且还自花了不少钱财,差点就流落街头.到最后搞得没有办法,还得回到原点的地方,找一点关系,守侯着时光,得一风平浪静的饭碗干着.
其实你到了外面,就自然知道其中形势了。很多时候,你并不能只以自己的才干,就谋到一个好的差事的。在这个社会中,你要面对许多潜流,你得面对太多的未可知性。我们自老祖宗以来,就确立了一个依靠人而不依靠制度的环境,关系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即使是学法律的,也无能为力改变这些,我们只是站在一旁,小心的看着那些,诚惶诚恐的经历着生活中的许多琐碎。”
哦,原来这样种情况.现实中他们可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有能力者适应市场大浪冲击者,都是杰出的家伙,他们引领着这个时代的步伐,譬如那些商界豪强;而一心躲在阁楼里避风避寒的人,是一群懦夫,他们无能为我们的师承者,比如越来越遭人鄙夷的称呼“砖家叫兽”的代表.好象在大学校园里,这样一批人,已经整体的堕落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观念,已经在走向腐朽,他们根本带领不了我们去冲击生命中的大浪。但我不明白的是,现在中国优秀的学人既然都不在这里,但教书育人的重任,还是落在他们的肩上,难道大学生们面对的所有困境,就仅仅是他们个人该承担所有的责任?
社会的沦落并不是从大学开始的。大学的老师们也没有天然的与学子们的就业挂钩。那些搏击商海的精英,自己也应该深刻反省。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风气的恶化,先是从利益层面泛滥开。大学商业化了,教育产业化了,在表面辉煌数字的掩盖下,衍生出的巨大问题,并不是三两句话能说得清楚。
难道是社会故意把培育人的任务,交给了一帮瘸胳膊拐腿的没有水准的一帮人,来糊弄学子?这显然不是。虽然表面上的东西困扰着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术论文,都含着深深的泡沫。某些高高在上的教授,也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自己的作品,就是掐头去尾所结出的硕果.乍看起来,.这就是浅层次中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从这里,好象我们的所见,与自己的耳暄目染,全然的结合到了一起。但当我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东西,深入到长远的未来,或者遥远的过去,我们也许能得到一个新的印象,那就是不仅仅是一群人的错误,也不仅仅是那么肤浅的他们,带来了现今的痛苦,而是我们的整个时代,出现了肌理病因。
这是表面上的追随。在学校的电子图书馆里面,我们的学长们,是这样糊弄出自己的论文的.先是选题,这是一个模块.当题目选定,自己什么也不想,就只奔网上搜索的页面.转眼之间,一大堆资料就蹦到了眼前.勤快点的人,会对里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而后成章;懒一点的,几乎就是一整个儿下载下来,再把次序打乱,就算完成了宏篇巨著.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论文.论文的形成,就这样得益于一个看似彻底的造假模式.这样的糊弄文章,也糊弄自己,对以前怀有天之骄子称号的学子们,该是一种多大惨测的讽刺.我想,学校应该是最纯洁的社会场所。假如社会在这个环节,都已经成为大染缸的实验品,我想,这个社会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和伦理准则,来指导大多数人的生活了.当每一次黑心棉,三鹿奶粉,地沟油等**爆在我们周围,我就感觉它们仅仅是冰山下的一角,不再把它们给惊奇了.
我想更深入的说明: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所有的人都丧失了自己对他人的信任,转而用保持警惕和敌对的利益心态去对待所有的事物,那它将整个是可怕的.当物欲的指挥棒遮住了人的心灵的时候,某些革新以来的过错已经变成了不可改变的欲噩.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早已经被许多人抛之脑后,全社会崇尚的,几乎都化成了夸夸其谈,言辞口才的代名词.而内质深沉的东西,早被看得一文不值,成了弃之不要的褴褛之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沦落得这样彻底的原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