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二章 来自武承嗣的判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狄仁杰在知道吴宁身份的情况下料定,武则天绝对没有立李贤的意思。
但为何要把李贤推出来,是狄仁杰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
不过,李贤自己可不这么想。
晋王、京畿府尹......
这两样似是而非的东西,就好像给李贤打了一针强心剂。
“终于啊!”
李贤已经一连激动了好几天。
“母皇终于还是给了李家一丝机会啊!”
“贤皇兄!”
一旁的李显可没李贤那么乐观,满面愁苦地看着李贤,“皇兄是不是....高兴的太早了?”
“只是一个晋王罢了!如今朝中放眼望去,依旧都是武承嗣的人马。”
“贤皇兄....斗得过他吗?”
“不!”李贤亢奋摇头,“这可不仅仅是一个晋王,这是母皇给我的一次机会!”
“显弟!”李贤恨铁不成钢地看着李显,“以往,咱们李家人可是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啊!”
在他看来,局势固然甚劣,不过,既然武则天肯给这个机会,那就比没有强。
更何况,李德昭、吉顼、狄仁杰、岑长倩等一众老臣,都是坚定地拥护李唐。
只要老太太露出这一丝希望,那真的拼将起来,也不见得比武承嗣差上多少。
看着下首的李显和李旦,李贤眼中更现几分狂热,“两位皇弟,可愿助我?”
李显....
李显为难地皱着眉头,“这个....皇兄莫怪,小弟还要与王妃商量一二。”
得,这就是个典型的妻管严,还需得了楚王妃韦氏的首肯,才有定夺。
至于李旦......却是痛快的多,起身向李贤一揖,“贤皇兄说的哪里话?我们毕竟是一家人,自然是倾力相助,不敢有余的。”
“嗯。”
李贤满意地向李旦点了点头,也朝着李显递去一个鄙夷的目光。
终道:“那咱们就与武家斗上一斗!”
......
——————————
李贤可能也是憋屈了太久,要知道,自从十几年前,武则天把他废黜出京之后,就没这么扬眉吐气过。
但是,他好像有点高兴过头了。因为,远在凉州的武承嗣得闻京中动作,完全就没把他李贤放在眼里。
“怎么会这样?”
武承嗣于大军之中,正向玉门关挺进,满目疑云,是踌躇不定。
“穆子究....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好吧,李贤晋封晋王的事儿,武承嗣就没往心里去,甚至连提一嘴都欠奉。
在他心里,真正的大敌是穆子究。
那才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狠角色。
你看看人家,只是长路镖局两个月没发镖,说是弄得天下大乱也不为过,抗旨西进救了沙州罪营,把几十万大军调的是疲于奔命,自己还大摇大摆地回京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老太太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厚赏成了户部首官。
这才是真本事啊!
小小的一个李贤,能和这个穆子究比吗?
当然,穆子究如果真的就是一个江湖出人,就算做出更大的事儿,武承嗣也不会太过在意,更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评价。
关键在于,他他娘的和“吴宁”这两个字搭边儿啊!
直到现在,武承嗣还是心里没底,他....他到底是不是吴宁啊?

按理来说,武承嗣本来就有猜忌,而这回穆子究抗旨西进这,老太太不罚反赏,更能说明问题。
而且,问题很大。
要知道,如果穆子究就是吴宁,这里面还牵扯着一个传闻。
那就是,二十多年前被送出宫的那个孩子,当年盛传乃是老太太所出。
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对上了。
只有吴宁是老太太亲生,才有可以抗旨无罪,反而有赏。
如此一来,其实武承嗣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吴宁才对。
只不过,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穆子究是吴宁,吴宁又是老太太亲生......
那就不是晋封李贤了啊?也不是把他武承嗣的党羽尽升高位了呀?
所以,武承嗣最后猜测,也许穆子究根本就不是吴宁。
也许正如诏书所言,是罪营老卒确实立了大功,值得女皇法外开恩。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李贤就是个屁,可能屁都算不上。
武承嗣心情好了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呢?
那就是,储君之位已经是囊中之物的信号。
没错,此次回京之后,女皇必有动作,太子之位已经稳了。
在武承嗣看来,很明显,这就是历代君王都会用上的制衡之道。
只有老太太已经决心立他武承嗣,才会扶植一下李贤,为他挑选一个对手。
毕竟老太太还没到枯木之势,还得在皇位上坐上几年。当然不希望新立的太子一家独大,撼动她的权威喽。
你看眼前,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又是晋王,又是京畿府尹的,确实抬高了李贤的声势。
可是,实际上呢?朝中要职还是他武承嗣的,党羽门生也个个显赫。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姿态?
呵呵,这不也是明摆着的吗?
一切的一切,源于武则天的一个误判。
那就是,武则天轻信了李瓘谋反的这个传闻,致使老太太乱了方寸,派武承嗣来阻击李瓘。
可实际上呢?
李瓘因为私自驰援阳关,被穆子究一到阳关就给抓起来了,还上哪儿反叛去?
可是,问题来了。
这个错误的决断,却造成了武承嗣手中突然又多了七万兵马。
万一生出什么变故,这才是老太太不想看到了。
于是,重用武承嗣党羽,这是在变向的安抚于他。
......
想通这一切,武承嗣心情很是美丽。
也不枉费他为了这个皇位,处心积虑地经营了十几年。
得意地安于马上,看着西北特有的荒凉景色,只想快些到玉门关。
把李瓘接上,好马不停蹄地奔回长安,入主东宫。
“来人,传本王帅令!”
“大军急行,不得延误!三日之内,到达玉门关下!!”
......
三日之后,即达玉门。
到那一看,李瓘果然未反。
这货已经在马棚里“舒舒服服”地住了两个多月了。
武承嗣见状,赶紧假模假样地亲自与李瓘松绑,并把功劳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言明,已经与陛下上奏,给蔡国公请功了。
李瓘表面上自然是千恩万谢,心里却是翻着白眼。
呵呵,你就嘚瑟吧,谁还不知道谁啊!?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