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章 值得守护(二合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年旧事终于有了眉目。
武则天怀了身孕,可是,又不想因为这个孩子而放弃得来不易的权力,所以只得由贺兰敏月假孕,来暂时隐瞒这个孩子。
但是,就在武则天还没生出这个孩子的当口儿,贺兰敏月突然死了,这个孩子也一下子失去了合法的身份。
无奈之下,武则天只得将其送出宫去,也就有了后来一连串的悲欢离合。
只不过,吴宁现在想的是,那个害死贺兰敏月的人到底是谁?
对此,武则天也唯有摇头苦叹:“不知道!朕查了二十多年,亦不得而知。”
看着吴宁,“是不是觉得,朕身为皇帝,却连罪首都找不出来,很是没用?”
“可是没办法,因为皇帝也有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的眼神变得沧桑。
“世人只道皇帝乃万民之主,号令天下无所不能。可是,这天下间,也有皇帝无法撼动的规则啊!”
“天下!不光是民生百姓,更不只是万里山河!!”
看着吴宁,“天下和你的江湖一样,也是人情世故,也是处处制衡。”
“因为天子之责不是掌管天下,而是平衡这个天下。”
虚手一指太极殿上,“这个朝堂上的宰相、权贵,虽尊朕为天子,为朕命是从,可是,也有朕管不了的地方,也有联无能为力之时。”
“更不能感情用事,想怎样就怎样。”
说到这里,老太太顿了顿,生怕吴宁听不进去。
显然是动了教导之心,继续道:
“就好像二十多年前,明知敏月枉死,敏之蒙冤。可是,朕还是不能声张此事,更不能为敏月报仇,甚至还要顺着某些人的意思,把敏之驱逐出京。”
“再比如十年前,下山坳之难。朕也知道承嗣在其中并不清白,可是,朕还是不能为了一个生死不明的你而不顾大局。”
“你说,朕能怎么样呢?多少朝臣依附于承嗣门下,朕若加罪于他,这个朝堂又得乱成什么样子?”
“还有!”武则天的声音渐渐变得严厉。
“还有这次的沙州罪营,你不应该去!”
“凭你的才智,从朕封你为长宁郡王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明白朕的心意。”
“你就不能义气用事。为了几个罪卒。而不顾大局!”
见吴宁不说话,老太太又生怕刚缓和的关系,因自己的几句责备而僵住,摆手道:“罢了罢了,仅此一次!”
“你是聪明人,下次当不会做这种傻事。”
“朕....朕也不会提醒你第二次,你好自为之吧!”
“......”吴宁沉默着,感受着武则天既有责怪,又不敢深说的那种纠结。
淡然一笑,“可是,如果有下次,我依然会去救。”
“你!!”
老太太一瞪眼,这孩子得寸进尺吧?
却不想,吴宁诚恳地看着武则天,“即使不是罪营与我有恩,即使和我个人毫无瓜葛,我依然会去救!”
“而且,不惜一切代价!”
“......”武老太太怔怔的看着吴宁,满眼不解,“为什么啊?”
“呼....”
吴宁长叹一声,看着太极殿,看着大周朝堂。
“陛下,你对着这个朝堂几十年了,可曾想过,百年前...千年前....”
“那个时代的朝堂,他们在这个朝堂上是什么样子?议的又是什么?”
老太太一滞,顺着吴宁的目光看过去,“可能....和现在一样吧!无非就是百姓地吃得饱,还是吃不饱;疆域大,还是小的问题。”
“是吗?”吴宁微微皱眉,“那....真的太可惜了。”
“可惜什么?”
“可惜他们和陛下,都差错过了最精彩的东西。”
“什么东西?”
“魂.....魂魄!!一个民族的魂魄!”
不等武则天反应,吴宁看向武则天。
“陛下想没想过,大汉之强,四海颤栗。可是到了大唐,纵使大唐疆域远胜两汉,却也只能得一个盛唐之名,永远也称不上一个‘强’字?”
“......”
武则天沉吟着,“想过!”
做为皇帝,怎么会不与前人比较?吴宁的这个问题,武则天确实想过。
“也许,是大唐的皇帝不复两汉之勇吧!”
太宗确实文韬武略,可是和汉朝的那几个帝王相比,在武功上还是差了一点。
之后的李治更不用说,甚至她武则天也远远比不上前人。
“是做皇帝的,失去了霸者之心啊!”
“不!”吴宁摇着头,眼神坚定,“是这个民族,都失去了霸者之心!”
“嗯?”武则天皱眉,“何意?”
吴宁道:“陛下何时听过,秦汉以前,有四边夷狄敢进犯中原?”
“没有!”吴宁摇头,“一次都没有!”
“只有我们中原人把匈奴打的几近灭种,把百越打的姓氏无存,把羌人驱逐到天山以西,把天下富庶之地尽收囊中!”
吴宁瞪着眼,“即使经过了汉末乱世,中原百姓凋零,四野皆空。让夷狄有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可是,尽管如此,依旧有冉闵屠尽胡人的霸气。有杀胡军,有从不低头,誓与蛮夷抗争百年的坚韧。”
“......”
武则天静静地听着,细细味品着吴宁的话。
“却有几分道理。”
“可是....”老太太抬头,“这份霸气,不是还在吗?”
大唐、大周都不差,比两汉差些,但差的绝不算多。
只闻吴宁道:“现在差的不多,可是以后,就说不准了。”
“哦?”武则天面露不信的神情,“不见得吧?”
吴宁一笑,“陛下别不信,宁绝非危言耸听。”
“因为,失了这一腔热血,非是我们失了根本,忘了祖宗的教诲,而是因为....疆域越来越大决定的。”
“疆域?”
武则天颇为意外,关疆域什么事儿?照吴宁这么说,那两汉控制的疆域也不小,不也失了这一腔热血?
“不是的。”吴宁细说起来。
其实他所说的这个疆域,不是什么山河图上的疆域,而是指汉人实际控制的疆域。
人们只叹汉唐版图之大,但却不知道,其实在唐之前,地方大是大,可是实际控制的区域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就拿两汉来说,看上去控制着西域、云南,还有岭南。
可实际上,向大汉交税,由汉朝直接管辖的地区,和春秋战国时期没什么大的区别,主要还是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一线,四川盆地到江淮流域。
剩下的什么西域、东北、云南、贵州、两广,看上去也是大汉国土,可是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掌控,只停留在名义和军事上面。

岭南、云贵设府不设兵,派去的官员也都是政治犯。
西域也是只有都护府和兵屯。
也就是说,朝廷需要费心管理的区域,也就是中原这一小块儿。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地方越少,就越不复杂,不需要什么太过高深的管理艺术。
有法可依,有忠孝礼义廉的简单约束,就够了。
这就是外儒内法的核心思想。
那个时期,也就是到了唐代之前,管理上的难度很少,反而是开拓之心更盛。
所以,在大唐之前,汉人还始终保持着对外扩张的欲望,还有那股子拼劲儿。
用外世的话说,那时的汉人是创业阶段,干劲十足。
可是到了唐代之后呢?
随着中原对云贵、两广,还有东北、西北地区的掌控力越来越强。
也就是说,在这个交通、信息都极不发达的时代,要想控制越来越大的疆域,所付出的管理成本自然就越来越大。
原来那套只靠自觉的管理办法,已经捉襟见肘。
于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儒家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也就是加强版的外儒内法,开始占领高地。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朝廷派出去的官员越来越远,最远的可能相隔万里,通信又不发达,上个奏折都得一年半年的。
那朝廷怎么保证政策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怎么保证派出去的官员不会生出二心?
那就洗脑嘛,用儒家洗脑!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学的就是礼义廉耻,忠君孝祖。
忠孝礼义廉,这五个字儿甚至代替了宗教,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如同烙印一般伴随其一生。
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到哪儿,都离不开这五个字的束缚和道德管制。
那话说回来,这五个字好不好?对不对呢?
好!也太对了!
这就是汉人高明的地方。
要问世界上有那么多辉煌的文明古国、璀璨文化,为什么只有华夏文明传承到了今天?
那是因为,我们懂得记录历史来延续文明,懂得用“忠孝礼义廉”这五个字来凝聚国家。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放在别的民族面前,那就是一个违命题,因为分久了就必没合。
只是华夏,才可以拿这句话当做真理一般,信奉至今。
那么,外儒内法既然有用,又是不是无一弊端呢?
当然不是!
作为一个后来人,其实不用刻意看,只从儒教真正兴起的这个时间节点为界,看看前后两边的差距,就全明白了。
前面是汉唐,也就是之前说的创业期。
基本上就是谁打我,我灭谁;谁瞪我,我灭谁;谁不叫爸爸,我还灭谁。
那是华夏文明最有血性的时代。
后面......
后面是宋、元、明、清。
(别把元和蒙古帝国弄一块儿去。横扫欧亚的是蒙古帝国,忽必烈建元朝之后,和大蒙古时代就没关系了。)
虽然细说之下,宋明清各朝也不是没有血性男儿。
但是,那份血性多半是用在守土卫国之上,鲜有开拓进取之心了。
像林羽堂、李瓘这样的敢战之勇,也是越来越少了。
“陛下!”
吴宁诚恳地看着武则天,“兴儒重礼,这没有错。因为我们有教化四夷,掌控国土的需求。”
“从这一点出发,儒教必不可少。”
“但是,过分地重视儒教,也必然会造成武勋的没落,华夏儿郎血勇不复。”
“所以,能留下一分,那就留下一分。能保住一寸,那就拼死也要保下一寸。”
“阳关城上,有一守关老帅说过一样一句话。”
武则天呆呆地看着吴宁,“他说什么?”
“他说,纵有一死,亦不能让后人再面危局之时,只能仰望秦汉前辈,而在当下找不到一丝慰济。”
“陛下!”
吴宁站了起来,“天下久治,靠的是术。法也好,儒也罢,皆为治世之术。”
“然,天下久存,靠的是气啊!是浩然之正气,唯我独尊之霸气!”
“这口气虽不能表帝王霸业、千秋功绩,但这却是民族魂魄之所在!”
“如果陛下真的因为不能表功,就不顾这口气,那亡的不是一朝,而是整个民族!”
......
吴宁绝非危言耸听。
事实上,他之所以决意去求林羽堂,是因为林羽堂的经历在他的脑海之中并不陌生,而且会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历史长河之中。
那是后世的吴宁唯一熟知的一段历史,铁血郡王——郭昕。
如果没有吴宁,大唐依旧按照它原来的轨迹前进,那大约一甲子之后,郭昕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他的故事,只能用悲壮二字可以表达。
在吐蕃占领了河西走廊,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之后,郭昕带领安西都护府的的汉家儿郎,继续抵抗着吐蕃对西域的蚕食。
他们没有援军,没有补给,更没有来自大唐的只字片语。
甚至大唐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以为西域早已经落入吐蕃人之手。
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下,郭昕整整抵抗了五十年!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直至战到最后一城一地,郭昕与他满城的白发老卒,都不曾忘记大唐,都不曾失了汉家儿郎的血性。
直至郭昕战死,这便成了大唐在西域的最后绝唱,也成了汉家儿郎最后那一腔血勇的绝唱!
郭昕一死,汉人的一腔血热也随之渐凉。
之后就是石敬瑭卖了燕云十六州!
北宋的城下之盟、靖难之耻!
南宋的崖山之难!
大明的土木堡之变!
再然后,就是清兵入关,还有晚清的各种条约。
吴宁深知这“一口气”对汉人是何等重要!
所以,他不能让林羽堂成为郭昕,更不能让这一口气丢在当下。
“陛下,这口气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千秋盛名、万世功绩,也许,也没有陛下所说的朝堂大势,权谋争斗来的重要。”
“可是....”
吴宁搀扶着老太太走到太极殿的门前,猛的推开殿门,指着殿外站的笔直的林羽堂、三百多个白发苍苍的罪营老卒道:
“这一腔血热......”
“值得我们去守护!”
......

————————————
今天就两章,没加更。
之前说的想写一点有深度的东西,都在这儿了。
有点费劲。
感觉还能写的更好,更生动。
(哦,求月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