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朝代年纪和主题思想之谜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红楼梦》的朝代年纪和主题思想,一直都是红学研究探索的重点,因为它是揭示这部作品在说什么的关键。如果它只是一部野史,这个问题也就无关紧要,因为野史本来就是无据可考的戏说,假借一个朝代年纪,虚构一个离奇故事,即使其内容“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也无可厚非,因为谁也不会把它当真。可是《红楼梦》就不同了,它是“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的真实记录,与“胡牵乱扯”的野史有着本质区别,朝代年纪和主题思想,对它来说,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绝对不可或缺。所以,要想破解《红楼梦》,必须首先解决这两个问题。
所谓“朝代年纪”指的是故事发生在哪朝哪代,所谓“主题思想”指的是故事的中心是什么,它包括主人公的身分、家庭背景等一系列内容。原本想把这两个问题分成两个题目来写,后来发现二者的关联度极高,很难区分开来,因此干脆并为一题,这样既方便笔者叙述,也方便读者理解。
1、关于朝代
也许你还记得,空空道人见到石头文字后,对石头的传奇故事,居然“无朝代年纪可考”大惑不解,并对其“欲传奇问世”的目的提出质疑。然而,石头的回答却是:“我师何太痴也!若云无朝代年纪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到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在这个问题上,尽管石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他却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个故事不是野史,关于“朝代年纪”没有采取“假借”的做法,而是实事求是的写来,只不过使用的方法比较“新奇别致”,读者必须采取“检阅”的方式方可有所收获。
一般来说,文章的起始处都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朝代、地点、背景等这些基本要素,野史是这样,正史更是这样。可是,在《石头记》里,我们不仅没有看到这些内容,反而被告知“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空空道人认为,“无朝代年纪可考”就不能算作“传奇”,世人也不会爱看。但脂砚斋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据余说,却大有考证”。也就是说,在空空道人眼里不具备的这些要素,在脂砚斋眼里不仅有,而且还很具体,很详细,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发现罢了。所谓的“大有考证”,指的是这个问题不是一目了然,而是要认真去找才能找得到。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找得到的问题。
其实也不要把这个问题想的太复杂,作者既然是“实录其事”,那么这部作品就和一般的纪实作品没有多大区别,不但故事发生的朝代、地点、背景一个不会少,而且这些内容也是放在故事一开始的地方。只不过,这种交待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以比较含蓄,比较隐蔽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文字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意思却全部在里面。从作者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极其稳妥的办法,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对读者而言,在理解上就要费一些周折。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对这个问题是怎样交待的。

故事一开始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可别小看这简短的一行字,里面就包含了故事发生的朝代、背景和地点这些我们很想知道的内容。“地陷东南”交待了朝代,“阊门”交待了地点,而“姑苏”交待了背景。为什么这么说?
“地陷东南”出自“共工触不周”的典故。据《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它的意思是说:当年共工和颛顼为争夺皇帝宝座,打得昏天黑地,结果共工怒而把天柱折断,日月星辰归到西北,东南则形成了一片水乡泽国。作者正是借“地陷东南”引出了“水国”之意,进而点明故事发生的朝代。很显然,水国就是朝代的象征。那么它指的是哪个朝代呢?在中国历史上,带“水”字旁的除了汉朝以外,就是清朝。从作品问世的年代看,它不可能写汉朝的事,唯一的可能就是清朝。因此,由此可以断定,这是发生在清朝的故事。
“水”是清朝的属性,大清取阴阳五行中的“水”为国号,大概是因为前朝“明”是“火”的缘故。水能克火,清朝的开国者以含水的“清”作为自己朝代的名字,包含了江山永固的愿望。“地陷东南”说明天下争斗的结果,最终由大清定立乾坤,“水国”成了天下人的归属。可见,“地陷东南”四个字确切的说出了《石头记》是一部清朝的历史。薛宝琴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同样是在影射这个问题。
“阊门”是传说中的“天门”,常常被用来指皇宫的正门。白居易的《中书寓直》诗说:“缭绕宫墙围禁林,半开阊阖晓沉沉”。诗中的“阊阖”指的就是“阊门”,也是皇宫的正门。王维《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也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个“阊阖”同样指的是皇宫。可见,把“阊阖”比作皇宫在古代文人中相当普遍。《红楼梦》同样使用了这个比喻,用“阊门”二字直接点明故事发生在九天之上的皇宫。
“姑苏”又是“金陵”,这一点在脂砚斋批语中得到印证。他在“姑苏”的名称后面直接批道:“是金陵”。把皇城说成是“姑苏”和“金陵”,实际上就是把皇宫比作天堂和地狱。这个比喻说明了作者对皇权背后的残酷性具有比常人更深切、更直接的体会和认识。而这个比喻又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故事,这个传奇涉及的是皇权之争,因为只有皇权之争才有可能把天堂变成地狱,只有皇权之争才有可能发生骨肉相残的悲剧,只有皇权之争才会给作者带来“一把辛酸泪”的经历。(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