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作者和批书人行踪之谜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批书人脂砚斋究竟何许人也?凡研究这本书的人都想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就算不能弄个水落石出,起码也弄出点名堂来,对广大读者也是个交代,可是结果却无法令人满意。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江宁织造府曹家去寻找答案,可是查来查去,始终没有查找到这个家族与《红楼梦》有任何关系的证据,线索也就此中断。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除曹雪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红学界。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抄本问世的时候并没有作者的署名,后人根据楔子里的“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阅《金陵十二钗》”的文字断定,作者就是曹雪芹。但书中还有吴玉峰题《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以及甲戌本中的“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等文字的记载。然而,这些人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曹雪芹脱颖而出,被认定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正是这一认定奠定了红学研究的基础,让这部作品深深的打上了江宁织造府曹氏家族的烙印。但是,与曹雪芹同时出现在书中的这些人又是什么人?他们与这本书究竟是什么关系?既然参与了书的题名,有没有可能也参与书的创作呢?这些问题没人说得清楚,也无法说得清楚,因为他们的名字没有一个是真名实姓,根本无从考证,只能不了了之。
红学权威俞平伯先生曾经十分感慨的说:
《红楼梦》的名字一大串,作者的姓名也一大串,这不知怎么一回事?......从这一点看,可知《红楼梦》的的确确不折不扣,是第一奇书,象我们这样凡夫,望洋兴叹,从何去下笔呢!
其实,令人糊涂的不单单是书名一大串和作者姓名一大串,它的批书人也是一大串,我们现在常说的脂批是对以脂砚斋为首的一大群人的统称。《红楼梦》最早问世的时候,它的名字不是《红楼梦》,也不是《石头记》,而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名字说明,“脂批”与这部作品是孪生姊妹,它们在同一时间问世,在同一个空间出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早期的抄本如甲戌本、已卯本和庚辰本都使用的是这个名字,而且大量的批语在这些本子中被集中发现,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一大串的批书人的名字当中,除了脂砚斋以外,还有畸笏叟、松斋、梅溪、鉴堂、琦园、立松轩和玉蓝坡等人。这些人又是些什么人?与作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特别是脂砚斋和畸笏叟,从他们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他们不仅对书中所披露的历史事件十分熟悉,而且与作者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遭遇。难道他们仅仅是批书人?有没有可能也是作者呢?

到目前为止,尽管没有更多的资料让我们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非同一般,否则他的名字也不会堂而皇之的写入书名当中。他显然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仅凭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另眼看待,对他的来历和身世引起高度重视,对他的历史遗迹进行跟踪探索,毕竟他是我们至今能够感觉得到的唯一的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脂砚斋的踪迹呢?根据现在的情况看,除了书中,恐怕也别无选择。
1、一僧一道与一芹一脂
关于作者和批书人,书外我们很难找到更多的线索,无论是“索隐”还是“考证”,在这方面都很难有所突破,几乎成了红学研究的一个死结。然而,“众里寻她千白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把目光从书外转向书内时,却有意想不到发现,作者和批书人的踪迹居然就在书中,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要知道,所谓的“将真事隐去”,不仅仅只是隐藏一段真事,还包括了隐藏作者和批书人的行踪,因为作者和批书人是这段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者,没有他们,这个故事就称不上是“追踪摄迹”;没有他们,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那么,他们在书中是以什么方式出现的呢?有一句哲言说得好,“我思故我在”,他们的存在正是通过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体现出来的。
既然《红楼梦》是镌刻在石头上的铭文,那么在石头上刻字的人就是作者,这点毫无疑问。是谁在石头上刻字呢?当然是一僧一道。石头因无材补天,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就在这时,“生的骨格不凡,丰神迥别”的“一僧一道远远而来”。脂砚斋在这段文字后面批道:“作者自己形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这个批语直接点明两位“坐于石边,高谈快论”的僧道,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当石头第一次见到他们时,便直呼“大师”,并称颂说:“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这寥寥数语,便把两个超凡脱俗,睿智豁达,精明能干的“大师”形象定格在了这方舞台上,让人顿生敬意,顿生羡慕之心。正是这两位“大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把石头打造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而且还把他们的“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复制在了石头身上,让石头成为了他们的翻版,成为了他们的镜子,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