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 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句:“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句话是红学研究者用来证明“书未成”的有力证据。但笔者认为“书未成”是批书人的狡猾之笔,用来混淆前面“书已成”的概念,模糊八十回是完稿的事实。
其实,这句话的重点在“壬午除夕”,“芹泪尽而逝”。我们都知道,“还泪”是这部作品的动机和初衷,作为“绛珠”的林黛玉,她的一生就是一个“欠泪——还泪——泪尽”的过程。刘再复先生在他的《红楼梦悟》一书中说:
在“还泪”的隐喻框架下,作为“人”的林黛玉便是眼泪的化身。她的一生是一个哭泣的过程,她的死,不是世俗概念所形容的“断气”、“闭眼”、“心跳停止”等,而是“泪尽而亡”。所以小说文本暗示林黛玉从生到死的故事乃是一个“欠泪的,泪已尽”的故事。林黛玉本身也并不是用世俗的眼睛来看自己身体的衰弱的,不用“消瘦”、“苍白”,而用“泪少了”来形容,即以眼泪的多少来衡量生命的兴衰。
可见,林黛玉的死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泪尽”的缘故。其实,黛玉不仅是眼泪的化身,也是书的化身,情的化身。她的泪不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主人公,代表作者,代表这段历史。因此,在黛玉身上存在两种情:一种是主人公作为庙堂之人的“补天”之情,其中包含了对“明明德”的理想和追求。这属于前世之情;另一种是作者把未能实现“补天”理想的经历如实记录下来,公诸之于世,以达到“问世传奇”的目的。这属于后世之情。于是,两种“情”在书中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主人公念念不忘的一段痴情。这就是林黛玉为什么被脂砚斋称之为“情情”的原因。
脂批的“芹泪尽而逝”实际上是“情泪尽而逝”的意思。如果书未成,不能算作“泪尽”,因为它还没有完成“还泪”的使命。相反,“芹泪尽而逝”就意味着书已成,作者已经了却了“还泪”的心愿,它实际上是书已成的另一种说法。所以,“壬午除夕”,“芹泪尽而逝”是批书人在向读者暗示:早在十年前作者就已经完成了“还泪”的使命,八十回之后不可能再有《红楼梦》。
第三句:“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这句话里的“泪亦待尽”,与上一句的“芹泪尽”的意思完全不同,它指批书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所剩的日子已经不多,所以才会有后面的“含笑于九泉”之说。这句话透出了批书人已是风烛残年,随时都可能追随“曹雪芹”而去,但此时他却不能放心的走,因为还有一桩心事未了,这个心事就在下面这句话里。
最后一句:“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可大快遂心于九泉矣。”很显然,“再出一芹一脂”是脂砚斋的临终遗愿,如果这个愿望能如愿以偿,那么既是《红楼梦》之幸,也是作者和批书人之幸。唯有如此,他才能“大快遂心”于九泉,才不会抱憾而去。

我们知道,造化主已经创造了“一芹一脂”,成就了一部伟大作品,那么批书人渴望再出一芹一脂,目的何在?从前后文分析,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针对“书未成”,另一种是针对“谁解其中味”。如果是针对前者,出一芹一脂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续书,将未完成的作品续补完整。如果是针对后者,出一芹一脂的目的就是为了解书,揭开书中所隐藏的秘密,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如我们果把二者作一个比较的话,就不难发现后者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前者。试想,一部兼具文学和历史的作品,一个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鸿篇巨制,除了一芹一脂,谁还能担当得起续书的重任呢?所以,希望再出一芹一脂来续书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那么解开此书之谜,让里面的真事水落石出,就成了批书人唯一的愿望。
也许,1774年(甲午)的八月,脂砚斋的生命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此时他不得不再一次发出“谁解其中味”的呼唤,以表达自己遇知音的强烈愿望。他希望他的生命能在这部作品中延续,他的人生价值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他所经历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能重见天日。所以,他期待甚至是渴望今后再出一芹一脂,揭开书中的秘密,完成自己的生命传奇。
谁都知道,解书必以完稿为基础,如果真是“书未成”,那么“谁解其中味”的设问就毫无意义,今后再出多少个“一芹一脂”也都无济于事。由此可见,“书未成”只是一个幌子而已,绝不能把它当真,否则将误入歧途。
如果说八十回是完稿而非残稿的事实,在这个批语中已隐约可见,那么脂砚斋接下来的批语会让你更加确信这一点。
(2)、脂砚斋写在第一回的另一条批语,同样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这个信息就是整个故事用“中秋诗”开头,又用“中秋诗”收尾,“三秋”成了头和尾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条批语是这样写的:
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它的意思是说,故事的重点虽然写的是“三春”,但在文章布局上“三秋”却是关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明确点出了以“中秋诗”头尾相贯的创作思路。如果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八十回,就会发现它恰恰是一个“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的完整架构。(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