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 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首诗描述了“夏公先生”亲自登门拜访的场景。“知君情笃爱才郎,今特来寻喜若狂,蓬屋乍沾饾飣气,龙门重挹桂花香”,这两句话说明“夏先生”是到诗人隐居之地进行拜访,大有屈尊之意。想想看,能让诗人如此欣喜若狂,从心底发出“龙门重挹桂花香”的赞美的人能是谁呢?“龙门”透露了来者的身份,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皇位得其主,龙门又变成了“天香楼”,变成了宁荣之家,让帝宫再现繁荣、祥和的景象。这与《春色满皇都》中的“柳岸霜连宸屋白,梅堤春映御衣红。悬知为国迎祥意,共沐恩波造化功”意思完全一样。其实,“龙门”、“上林”就是“夏先生”身上的标签,直接透露其“君”的身份。
“夏先生”称赞诗人的文章是“铁画银钩”,足以“惊神泣鬼”。笔者认为,这也许指的是《红楼梦》。对于“夏先生”的称赞,诗人以“惭非匹”和“谢未逞”表现出了臣子应有的谦卑,应有的恭敬。他向“夏先生”表白,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朝廷解除后顾之忧,让“上林”春常驻,“荣”常在,以此来报答“夏先生”的知遇之恩。
这首诗反映了二人肝胆相照,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反映了诗人在“夏先生”心目中的分量,也反映了诗人对“夏先生”的热爱完全发自内心。从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夏先生”对那段往事的态度与诗人高度一致,对《红楼梦》的横空出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想想看,要是没有他的许可,没有他的支持,这部作品不可能顺利完成,更不可能走向社会。应该说,这是作者之福,也是《红楼梦》之福,更是读者之福。这恰恰说明,乾隆能够事实求是,正视历史,愿意把自己父亲雍正的悖逆之行作为反面教材,对王孙公子进行“正心”教育。
在这首诗之后,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次夏先生锡诗原韵》,把“夏先生”的真实身份作了进一步披露,他说:
春魁独占百花场,指日香飞压众芳。容德下临莎迳窄,辉光纷绕筚门长。异才误倒迎王屣。剪韭炉开款范觞。从此瑶章承惠顾,风流千载问谁忘。
这首诗延续了前一首的内容,诗人再一次表达了对“夏公先生”来访的感激之情,并用“春魁独占百花场,指日香飞压众芳”的诗句,暗示“夏先生”即“花魁”,具有“国色天香”的品质。因为是圣上驾临,诗人才会用“容德下临”和“辉光纷绕”这样的词汇,以此彰显其尊贵的地位和身份;因为是皇帝的到来,诗人才会有“异才误倒迎王屣”的谦卑之举。想想看,以诗人的资历和身份,除了皇帝之外,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让他有这样的心情,这样的举动。诗中的“王”其实就是“君王”的意思。
在与“夏先生”唱和的第一首诗中,作者就已经透露了二人非同寻常的身份。这首诗的名字叫《见冷公舍壁夏先生诗字极工及会其人亦复大雅归后寄题有作》,内容如下:
四壁龙蛇四壁诗,读来方叹兴淋漓。君非姓卜文何著,我若名颠字亦奇。春暖江南花放早,风寒冀北雪消迟。为知素性能藏拙,只向人前说项斯。

这首诗与其说是诗人看了“夏先生”龙飞凤舞的题字之后的感慨,倒不如说是借题发挥,乘势把自己的特殊身份加以挑明。诗的大意是说:虽然“夏先生”不是孔子的学生、具有很深学术造诣的卜子夏,而他本人也不是唐代那个能创造出洒脱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的书法家,人称“颠张”的张旭。但是,他们的诗文都具有大气磅礴的“龙蛇”之象,都具有自然豪放的“淋漓”之气。为什么呢?这是他们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决定的。由于大江南北的政治气候冷暖不均,这些诗文的真相不宜公开,诗人的身份也不便张扬,所以他只能以一个普通诗人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为知素性能藏拙,只向人前说项斯”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项斯”是唐代的诗人,他因为科举落第,常生功名不就,怀才不遇的感慨。后来得到国子祭酒杨敬的赏识,杨赠诗曰: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杨没有料到,原来项斯的人品比他的诗才更高,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诗人看待。张宜泉以“项斯”自比,取藏而不露之意。也就是说,在世人面前,他只是一个诗人,其它什么都不是,他真实身份被这些文字彻底埋没,这正是他喜欢用“拙笔”的原因,因为它具有“藏拙”之意。“为知素性能藏拙,只向人前说项斯”,实际上是在向乾隆表白或承诺,要把自己的真实身份一隐到底,绝不会从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丝半点来。从现在的情况看,他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就连其他的知情者也都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守口如瓶,始终坚守这个秘密。
《清泰轩观剧有感用夏先生锡诗韵》:
身同傀儡笑登场,一曲春风灿齿芳。金鼓演全人世态,衣冠描尽古今长。遗隍几叹蕉藏鹿,避席谁怜鲁举觞。对众呼儿频指点,贤愚应辩不须忘。
这是一首与“夏先生”奉和诗,里面的内容谈到了《红楼梦》,谈到了这部书指点迷津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清泰轩”所观之剧就是一出历史大戏,其表现形式与《红楼梦》的手法高度一致。在这里登台亮相的演员只是表演者而已,表演的内容与其本身毫无无关,他们就像是“傀儡”一样,完全是在按照作者的意图作戏,所以是“身同傀儡笑登场”。
“清泰轩”与“天香楼”的意义相同,指的都是清宫这个大舞台。戏的内容当然唱的是“百代兴亡”和“一家哀乐”的主题。而“蕉藏鹿”则点明了这个主题与“逐鹿”有关,与“皇权”的得失有关。“对众呼儿频指点,贤愚应辩不须忘”,体现了诗人“避席”——归隐——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著书立说,为王孙公子指点迷津,从而避免“一家哀乐尽荒唐”的悲剧在这个舞台上再次上演。(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