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 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诗稿》第一部分的第一首诗《春色满皇洲》,用“阊阖”、“紫宸”、“御阶”、“三殿”、“九重”、“帝阙”等词汇,把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带进了高高在上的皇都,带进了诗人的出身地,带进了威严的紫禁城。这就是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金台”,这部分的诗大都以此为背景展开,里面所有“歌功颂德”的内容完全发自诗人的内心,并非是应景之作,更不是献媚之作。
2、第二部分的五言近体诗,主要围绕隐居生活展开,诗人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我们能一睹其逍遥自在的神仙风采。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呈现给我们的是与“皇洲”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形和状态。
这一部分可谓“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与第一部分的“皇州”形成鲜明对比。纸窗木榻、柴门矮墙、茅舍炊烟,处处散发着田园的气息,彰显着平民的生活。张宜泉的隐居生活,就是在这种氛围和状态下度过的。
开篇一组名为《暮春郊游四首次仰山韵》的诗,立刻把我们带进了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繁荣景色当中。“山莺啼色晓,水鸭泛流新”,“到处韶光媚,欢游物色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那样的春意盎然。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了归隐之路,过起了田园一般的的生活,这组诗就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这样写道:
天晴诗眼豁,地迥绿苔匀。杨柳微风日,梨花细雨春。童喧村外路,僧募寺前人。茅舍炊烟出,冲空起处频。
客去柴门掩,回车倍出尘。绿云千陇麦,红雨一林春。凹凸狐狸穴,槎枒樵子薪。哰哰闻犬吠,应是送归人。
有没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之感?它犹如一股清澈的山泉,从静谧的田园中缓缓流出,带着大自然的清新,带着击浊扬清的豪情,也带着从未有过的恬淡和宁静,流进了历史,也流进了读者的心田。这个场景不禁让我们想起“菱行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稻香村”,更想起“竹篱茅舍自甘心”的“稻香老农”。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诗人居庙堂之高的忧思,那么这一部分就是他处江湖之远的牵挂。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忧国忧民的心始终都不会变。因此,在这四组诗之后,他又写下了《长河晓望》、《早起过大宫门》和《登天惠楼》来表达自己与家国,与朝廷息息相关的联系。
《早起过大宫门》:
御苑晴烟合,宫门晓雾开。百舆花底散,千骥柳边来。鹿下龙嵒草,岛眠凤沼台,无为符至化,瞻望独徘徊。
《登天惠楼》:
携舆登楼望,聊将目力穷。峥嵘窗外阁,壮丽槛前宫。远嶂连云断,平湖入野通。蓬瀛何处是,尽在依栏中。

诗人对朝廷的牵挂,在山水通野,蓬瀛难求的思绪中显露出来。他对“御苑”和“宫门”的“徘徊”“瞻望”,在“天惠楼”上的凝神远眺,都表现了“进亦忧,退亦忧”的情怀,彰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读后不仅令人动容,更令人肃然起敬。
诗人的隐居生活,闲适而又忙碌,它与友人的频繁来往就反映了这一点。《春夜止友人宿即席分赋》诗这样写道:
高斋欣友过,留赏夜清华。破灶添寒火,春灯剪细花。裁诗分笔砚,对酒捡鱼虾。未肯安眠早,长空月影斜。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到“高斋”来访的友人不止一个。“破灶添寒火,春灯剪细花。裁诗分笔砚,对酒捡鱼虾”,这几句话体现了大家聚在一起,挑灯夜话的情形。他们时而高谈阔论,时而细语切磋,时而又谈笑风生,那场面温馨而又热闹。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样的夜晚,对诗人来说,也许已经是家常便饭。
另外,《元夜喜希睿先生过访小饮即席赋》、《题李四兄书舍壁》、《晴溪访友》等诗,也都记录了他与友人来往的情景,反映了其隐居时的社交活动。看得出,这些友人无论是亲友还是朋友,把他们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和追求。说不定,他们都是《红楼梦》创作的参与者,都为这部作品的诞生尽了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晴溪访友》诗说:
欲寻高士去,一径隔溪幽。岸阔浮鸥水,沙平落雁秋。携琴情得得,载酒兴悠悠。不便张皇过,轻移访戴舟。
这首画面感极其丰富的诗,把诗人“访友”的目的含蓄而又清晰的表达出来。“岸阔浮鸥水,沙平落雁秋”,这句话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高远而又宁静的画面,把我们的思绪带入了一个远离尘世的山水之间。“不便张皇过,轻移访戴舟”则说出了诗人“访友”的目的不为别的,正是为“雪”而来。“轻移访戴舟”来自“雪夜访戴”的典故,故事的主人公王子猷一夜奔忙,目的并不是要寻访隐居山林的戴安道,而是为了赏雪,为了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高士”是“雪”的代称,薛宝钗就被称作“山中高士晶莹雪”,而这里的“高士”和它的意思完全一样。
“欲寻高士去”开门见山的点明,诗人隐居的目的是为了“雪”。大家都知道,“王”的头上戴白帽,隐“皇”的意思,所以“高士”既有“清白”的寓意,又有“皇冠”的内涵。可见,诗人的“隐”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