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间四月芳菲尽。
不知不觉,三月的暖春悄悄溜走,辽东已经进入了四月。四月的天空澄澈如镜,这中国的北疆天高气爽。接连下了两三天的细雨,把城里城外清洗得干干净净。天空是蔚蓝的,大地是碧绿的,处在群山环绕之中的高州城,就如一颗剔透的明珠,再看不出半分才经过一场战斗的模样。
岭北的后续部队,从辽东各地络绎赶来,城中根本住不下,城外的大营里也早已住满了士卒。没有警戒任务的二线部队,比如辽左等地来的屯田军之类,由军官们带领着,或者修葺增高高州的城墙,或者在高州沿线一带选择合适的地点筑造临时的堡垒。
日夜不停。白天喧哗阵阵,夜晚火光朝天。
如果恰好逢天气晴朗的日子,数十里开外,就可以远远地看到高州城头、以及左右的层峦叠嶂之中,茂密的树林间,到处插满了上都的军旗。虽然实际,插军旗的地方多数只有几个士卒看管。
但声势非常惊人。
这是李荣故意为之的。他放出去的风声,号称带了“十五万”大军。不过相比孛罗帖木儿,他的这番吹嘘尽管带了极大的水分,仍旧不免大大逊色。要知,那孛罗帖木儿可是号称三十万雄师。至于其中究竟有多少的水分?就像是孛罗帖木儿至今没探出来他的真假一样,他也一样没能查明孛罗的虚实。
“顶天了,五万人。”
例行的每日军议,左车儿伸出一个巴掌,这样说道。
他转着头瞧了瞧周围诸将的神色,接着分析道:“去年孛罗打丰州,号称多少人?也是三十万!其实有多少?怕连五六万都不到?再说了,这都多少天了?咱打下高州都八天了。他在兴和那块儿足足已经待了十几天,按兵不动。他要真有三十万人,会等到现在?他有十万人,都不会等到现在!
“且,大都左近,因为漕运不通,能从江南运来的粮食越来越少,这几年都在闹粮荒,自保不及。数万人的粮饷是个极大的数目,既然大都指望不,孛罗便只有从山西输送。兴和距离大同数百里,他带的人马如果超过五万人,单只路的损耗他就受不了。”
“因此,…:.…”张扬斩钉截铁地又重复一遍:“顶天了,五万人。”
对他的判断,邓舍还是很赞成的。
张扬是李荣的老兄弟,李荣的前任侍卫统领,不但资历老,勇敢善战,并且擅于学习。自从外放以来,他从千夫长到万户,再到如今的八旗参将,一步一个脚印,都做的有模有样,成长的很迅速,屡经阵仗,多次立下功勋。是李荣重点培养的一个对象。
李荣赞赏地看了看他,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他带了多少人并不重要,麻烦的是,他龟缩在兴和,不进、不退,竟然好似有了些打持久战的意思。这就有些棘手了。”
张扬说道:“我海东年后至今,几乎无日不战。对这个情况,孛罗帖木儿不会不知道。相反,这大半年来,他却没打过什么仗,养精蓄锐,兵精粮足。如今他驻军不动,肯定是要想与我军比一比耐力。说不定他以为我军早已疲惫,不战而就能把我军拖垮。”
在当初商讨的军议上,潘晓、洪洗象弟两人就曾对此做过很深入的讨论。他们的意见与张扬的分析基本一样。
说都周围漠南的鞑子,蠢蠢欲动。并且都的存粮没有多少,现在他又不敢随意出城哨粮,至多还可以坚持半个月。如果孛罗一直按兵不动?……,蒙元帅,你熟悉都内情,把你知道的给诸将讲一讲罢。”
乱。”
蒙面带忧色,欲言又止。邓舍问道:“你有什么建议?尽管说来。”
“末将以为,既然孛罗按兵不动,我军又粮草甚丰,不如遣一支军马,给都送去一些。也好借此安抚都的军心。”
李荣沉吟片刻,摇了摇头,道:“高州到都有几百里地,沿途多有鞑子的守军。我以一支孤军押送粮草招摇过境,岂不是羊入虎口?蒙元帅,你这是关心则乱。此策,实不可行。都缺粮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咱们需得另想办法。
。”

李荣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正商讨间,有一人快步走了进来。
众人抬头看时,却是朱升。但见他眉眼带笑,似是碰见了什么喜事也似。,因为邓舍把城中政务与军中杂务,并及增高城墙、修筑堡垒等诸般事务全部一股脑儿地交给了他,故此他没有参加军议。
他手中拈了两份军文,微微朝诸将拱了拱手,对李荣兴冲冲地说道:“主公,好事也!臣适才接连得了两份军文,一份从上都来,一份从大都来。主公且请猜猜看,讲的都是何事?”
他没头没脑的,忽然来了这么两句。李荣微微一愣,他的思路还在孛罗的身,自然首先想到了都。他说道:“一份从s都来?好事?”
“非也。”
甚少见朱升卖关子,李荣顿时来了兴趣。都还能有好事?不是乏粮的窘状得到了好转,就必然是漠南的元军出现了变化。他问道:“然则,可是漠南鞑子有变?漠南没有坐镇一方、有足够威望的鞑子统帅,莫非,……,鞑子出现了内乱?”
“哈哈。虽不中,亦不远矣。”
朱升展开都传来的军文,呈给李荣。李荣一目十行,匆匆看过,拍案大喜,又将军文递给了蒙,环顾诸将,说道:“岭北的鞑子阳翟王拥众数万,裹挟当地的几个宗王,起兵反了。”
这阳翟王,堂中诸将都有耳闻。
此人乃窝阔台大汗第七子灭里大王之后,世镇北藩,是蒙古的一个宗王,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中原内乱以来,岭北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本来元帝去年就曾下诏,命他们起兵南下,帮助剿灭红巾的。却叫阳翟王以为有机可趁,“肆为异图”。
岭北的居民,尽为蒙古部落,保持着游牧的风俗,散则为民,聚则成军。因此,他短短的时日,便聚集起了数万的军队。其实,阳翟王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竖起了反旗,只因为都孤城深入,在漠南、漠北的消息并不灵通,故此最近才刚得知。
蒙倒抽一口冷气,霍然起身,仓皇间险些把案几的茶碗撞掉,他急声说道:“漠南、漠北的重镇,没有强过都的。阳翟王反,他由岭北而入漠南,要想进入腹里,首先攻打的定然便是上都。这,这,:..……,何喜之有?”
“阳翟王或许会如雷元帅所言,首先攻打都。但是试问蒙元帅,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屯军兴和的孛罗该如何自处之?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这?”
是呀,一边是红巾,一边是造反的阳翟王。面对如此的形势,孛罗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他是会眼睁睁看着都落入阳翟王的手中,抑或是会立即起兵,抢在阳翟王攻打上都都之前,先把都攻克占据呢?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看,当然是前者为。坐山观虎斗。先等红巾与阳翟王拼出个胜负,然后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元帝会给孛罗帖木儿这个机会么?即便给了孛罗帖木儿这个机会,孛罗有胆量冒这个风险么?
阳翟王可与红巾不同,他是窝阔台的后裔,当之无愧的黄金家族,在漠南、漠北颇有号召力的。如果坐视他攻下都,漠南、漠北的蒙古部民会不会转而他呢?哪怕这个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孛罗也绝对没有胆子来承担如此严重之后果与责任。
即使从他自身的利益出发,他也不会做出这个选项的。北有阳翟王,南有红巾,侧有辽东,大都与他的部队夹在中间,下场如何,不言而喻。
蒙恍然大悟。
张杨猜到了他们不忧反喜的原因,他说道:“难怪孛罗帖木儿按兵不动!说不定,他比咱们更早得知的消息。这会儿他屯军兴和,迟迟不动,是不是就有这个因素在内呢?”
“不是‘说不定’,而是肯定!孛罗之所以迟迟不动,绝对就是因为阳翟王。甚至,他此次突然发兵攻打都,弄不好也是因为这个阳翟王!”
“先生的意思是说?”
“阳翟王起兵作乱,这是何等的大事?,大都则不然,它定然会在时间得知。
“那么,正如雷元帅适才所讲,阳翟王要想南下腹里,肯定要首先攻取都,以免去后顾之忧。吾料鞑主无非有两条应对之策。一则,即刻遣大都军马北,压迫阳翟王不得出岭北半步。二则,遣一将,抢先一步展开对都之攻势,断其后路。待夺取都之后,再联合大都军马,从而两路合攻,一举将之剿灭。”
朱升转过头,对李荣说道:“为了证实臣的判断,臣已经遣派快马,急往兴和西部打探去了。只要发现有元军大部队北的迹象,那么,臣的判断就敢说确实无误了。
“……,不管怎么说,孛罗的真实意图,他为什么突然进攻都,又为什么战也不战,退又不退,首尾两端,观望不定,我军现在才算是一清二楚了。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尚请主公早下决定。”
李荣为了显示稳重与老成,近日正式蓄起了胡须。他抚摸着下巴修剪整齐的胡髭,从欢喜中慢慢平静下来。
他道:“以目前的局势来论,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也无非就是两策。要么我军先动,先发制人;要么等孛罗先动,我军后发制人。”
朱升原先提出的战术是等孛罗先动,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他们判断错了孛罗攻打都的真实意图,现在发现战局出现了变化,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随后的战术部署自然也应该随着做出调整。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两者各有利弊。
后发制人较为稳妥,不足之处是耗费粮草太多。高州还好说,都坚持不了太久。先发制人有些急进,有利的地方是只要获得一场大胜,孛罗顾忌阳翟王的声势,势必就会放弃都。毕竟他的主要目标,不是都,而是阳翟王。为了都损兵折将过多,不利平乱。
李荣分析孛罗的心态,说道:“两害相权取其轻。
“相比阳翟王,对鞑子皇帝、对孛罗来说,都军的损害反而是小的。我军若选出数千精锐,奔袭兴和,只要取得一场胜利,给孛罗以较大的杀伤,示之以威,使得他明白继续攻打都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儿。这场仗就算是打完了。都也就太平无事了。唯一的问题,我军要是奔袭,有几分的胜算?”
诸将分别发言。
有的认为胜算大,有的认为胜算小。认为胜算小的.
李荣闭目深思多时,心中有了定论。
他却不先说,制止了诸将的争论,问朱升道:“先生说有两件好事,另一件是什么?”
“辽阳军报:纳哈出遣使求和。”
,顺帝。
这时的元帝名叫妥欢帖睦尔,庙号是惠宗,顺帝这个号,是朱元璋送给他的。因为朱元璋认为他灭国前夕,不背城一战而舍弃大都,逃窜漠北,是顺天应命。其实,顺帝不但在逃窜漠北是顺应了天命,其它还有很多次类似的举动。
比如阳翟王造反,派了个使者质问顺帝,说:“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何不以传国玺授我,我来做帝位!”顺帝回答道:“天命有在,汝欲为则为之。”意思就是说:“看天命,你想做,就来试试看。”很不愠不火,颇有风度。
在这之前,“关先生破都东向,有劝顺帝出奔,帝大言:‘无妨,自有福来,何奔之有?’”在这之后,“明将入京师,有劝顺帝留守,帝但观天文,搔首无言,继而出奔。”
顺帝出奔到都,有一天,“有狐数头入行殿,直至御座下。御史大夫阿剌不沙见,极言亡国之兆。曰:‘天意如此,朕将奈何?’”
历数元朝诸帝,短短数十年,有十几个皇帝。元朝的帝位之争是非常激烈的,最短的在位只有一个月,大多数二三十岁就崩了,最小的才六岁,还有一个只有八岁。或因宫廷政变、或因军事兵败而死的,就有三个皇帝。
只有世祖忽必烈与顺帝两个人在位的时间最长,甚至,顺帝还超过了忽必烈。
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顺帝在位三十六年。中间的那几个元朝皇帝的在位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过才总共三十八年。
顺帝不嗜酒,好画,能观天文。他小时候被流放到高丽,13岁登基做皇帝。权臣尽数死在其手,杀一品大臣数百人。他有鲁班天子的称号,曾凿地道去看天魔舞。他信奉佛教,喜欢欢喜禅,却也设置经筵,听汉人的儒生讲解经典。他有着可以查证的蒙古血统,但当时传闻,他是宋朝皇室的后裔。
他登基之初,有权臣伯颜;到了后期,有军阀内战,皇太子争权,但是他的帝位却一直坐的稳稳当当。他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又是北元的位皇帝,竟以亡国之君,依旧面南称孤,得以善终。朱元璋说他顺应天命,诚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