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科尔沁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言科尔沁的来历。
科尔沁部始祖哈撒尔为也速该次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生于公元(1164年)。他从少年时代起辅佐成吉思汗,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大蒙古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哈撒尔以“神箭”著称,“勇力善射”、“矢无虚发、应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之说。成吉思汗曾说:“有哈撒尔之射,有别里古台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后来,蒙古文献均称哈布图·哈撒尔,即射箭好手哈撒尔。哈撒尔是蒙古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一员猛将,成吉思汗不可多得的谋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1206年,蒙古高原的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即今鄂嫩河)畔聚会,铁木真被一致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开始了蒙古史上的。成吉思汗称帝前,曾在其帐殿周围设立一支卫哈撒尔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监督的重任,成为大汗的佩刀保卫者、勇猛的扈从、得力的助手。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加强和扩大“怯薜”制度,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科尔沁军事机构为“怯薜”执事之一,从各“千户”、“万户”中精选年轻力壮、武术高强、箭法出众者组成二千人的“科尔沁”,连同“各千户内选拣得宿卫八千人”共同组成一万人的亲军。科尔沁这个军事机构,平时是负责护卫“帅帐”的卫队,战时为冲锋陷阵的主力。到了15世纪初,“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
成吉思汗把蒙古国的全部土地和属民作为“忽必”份子分给诸弟,约在成吉思汗西征以前的元太祖九年(1214年)已分配完毕。诸弟的封地都在蒙古国的东部地区,史称“东道诸王”。哈撒尔“受封领地”的地理位置,据《史集》中记载:“移相哥和拙赤·哈撒尔氏族的禹儿惕和游牧营地在蒙古斯坦东北部额尔古纳河,阔连海子和海刺儿河一带”。1957年苏联考古人员在额尔古纳河流域东西两岸均发现哈撒尔家族营建的城市废墟和宫殿遗址。说明这一带是拙赤哈撒尔和他的儿子移相哥的“兀鲁思”的中心。即北至北山(外兴安岭),东达蒙可山、哈刺温山(大兴安岭),南抵阔连海子(呼伦湖)、捕鱼儿海子(贝尔湖),西到石勒喀河、斡难河。这里是蒙古部族肇兴之地,所以显得格外重要。哈撒尔封地的东北与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为邻,东至苦烈儿温都儿斤(额尔古纳右旗黑山头)与翁吉刺、阿勒赤那颜的封地为界,南靠合赤温封地,西接别里古台封地。境内有额尔古纳河、斡难河、得尔布干河、根河、海拉尔河、乌尔逊河,包括今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蒙古国的一部。
公元1215年,哈撒尔同主儿扯歹、脱仑三人奉命率军攻打金军事重镇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大明城)。金北京宣抚使兼留守奥屯襄统率20万大军于花道(河北平泉东北)阻击蒙古军,被哈撒尔统率的蒙古大军打得大败,斩首八万余级。奥屯襄退守北京城,蒙古军围城,奥屯襄被部将北京宣差提控完颜习烈所杀,接着,完颜习烈也被亲军杀死,推寅答虎为守城统帅。哈撒尔率军对北京城展开强大的攻势,寅答虎不支,以城降。哈撒尔以寅答虎为北京留守,吾也而为兵马都元帅,镇守北京。
攻克北京之后,哈撒尔遵循成吉思汗在他出发前的告谕,按原定计划沿浯勒水(松花江)、纳兀水(嫩江)北去。归途中,哈撒尔又收降金国东北诸城,而后溯讨浯儿河(洮儿河)返还蒙古故地。
哈撒尔归还蒙古大营以后的事迹,史书不再记载。他逝世的时间,约在参加征金战争以后不久。
哈撒尔妻妾甚多,相传有40子,但知名者不多,其中著名者有三:长子淄川王也苦,次子移相哥大王,三子脱忽大王。哈撒尔逝世后,长子也苦继位,移相哥早在成吉思汗在位时期,就随从大汗身边,得到大汗的信赖。移相哥以高超的箭术著称。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曾举行全体蒙古诺颜参加的射箭比赛。移相哥从335步距离射中了靶心,轰动了整个蒙古草原。为了纪念移相哥高超的射箭技能,成吉思汗专门为他树立了举世闻名的“移相哥石碑”。苏联考古工作者在额尔古纳河西支流乌卢龙圭河上游的哈撒尔后裔齐王府遗址附近发现了石碑一座。该碑长220厘米,宽74厘米,厚22厘米。用畏兀儿字蒙古文镌刻,全文为:“成吉思汗讨虏花刺子模国还师,全蒙古国官人聚会于不花速赤孩之际,移相哥射矢中三百三十五步处。”这是现存最早的蒙古文石刻,藏于苏联列宁格勒的埃尔米塔什博物院。移相哥碑的发现,是哈撒尔及其后裔封地地域的最好物证。
哈撒尔的子孙众多,世代繁衍。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鲁科尔沁、茂明安、乌喇特、四子部落以及青海和硕特部、阿拉善额鲁特部、卫拉特和硕特部等都是哈撒尔的后裔。今蒙古国境内也有一部分哈撒尔后裔,科尔沁人。
蒙元时期,哈撒尔及其后裔在蒙古统治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握有很大权力。《史集》中记载:“直到现今,在全体叔伯和堂兄弟之中,成吉思汗兀鲁黑只让拙赤·哈撒尔的兀鲁黑坐于宗王之列,其余部坐在异密之列”。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哈撒尔的封地享有特殊的地位,有权确定子孙的继承权,有权成立兀鲁思,有权以汗做称号。因此,有相对的独立性,实际上是大蒙古国境内的一个封国。

公元1236年当窝阔台汗在内地分土分民时,哈撒尔后王得到般阳路一带地区,分民为24423户。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中,移相哥在军事上与东方诸王一同支持了忽必烈,并充当军队前锋,统帅十万大军,在对阿里不哥战争胜利定局的1262年,忽必烈赐予移相哥以金印。《史集》对移相哥评价甚高,说他“声誉远播,参与要务,商议国事,很受尊重”。按照习惯,他统辖了父母及其长幼宗族的全部军队和部落。
公元1287年斡惕赤斤系乃颜武装反对忽必烈汗时,移相哥子势都儿曾经联合东方诸王,响应乃颜。后来,忽必烈汗将他们处死,把他们的军队分给其他人。但是,哈撒尔家族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衰落下去,他们在朝廷中仍享有很大权力。
公元1307年,势都儿之子巴布沙,被泰定帝初次封为齐王。并在原哈撒尔封地设立齐王府。后来玉龙贴木尔和失烈门(均为移相哥之后裔)也相继被封为齐王。有元一代,“齐王”称号便为哈撒尔家族的世袭爵位。这充分表明终元之世哈撒尔家族在大元朝廷中的显赫地位。《元史》记载:哈撒尔后裔齐王失烈门在至正十二年(1351年)红巾大起义中给朝廷献马一万五千匹,以供朝廷之需。
公元1368年当元顺帝妥懽帖眭尔走出大都时哈撒尔之子脱忽大王的后裔图穆勒呼巴图尔,命令自己的儿子哈齐库鲁克临阵,为了保护大汗的安全,与明军激战而死。哈撒尔家族作为蒙古黄金家族的旁系,与蒙古正统汗系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哈撒尔后王兀鲁思的崇高威望和权力也长久保持着。
公元1388年,在捕鱼儿海大战中北元的部队基本被消灭,但漠北东部蒙古科尔沁部和西部卫拉特部迅速崛起;他们成为蒙古地区最强大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14世纪末,由于蒙古汗廷内乱及明军的大规模军事进剿,使各派系蒙古大汗轮流即位,统治中心不固定。这时期,哈撒尔后裔对正统的汗系始终是拥戴和支持的。
公元1410年,卫拉特部马哈木杀死了蒙古本雅失里汗(忽必烈系),明宣德元年(1426年)哈撒尔第八世孙阿鲁克贴木尔,在阿鲁台太师的拥立下以“元氏子孙已绝”为理由,即全蒙古汗位,号称阿岱汗。
公元1432—1433年,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驻牧。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就被称为“嫩江科尔沁”,简称“嫩科尔沁”。仍然留驻原地的科尔沁人,则被称为“阿鲁科尔沁”。
公元1435年,阿岱汗与其弟乌鲁克贴木尔,因为属民问题发生纠纷,乌鲁克贴木尔则率领当地福余卫乌济特人为主的一部分属民西迁投靠了卫拉特部脱欢,成为卫拉特、和硕特部之祖。
公元1438年,东蒙古脱脱不花汗为了夺取蒙古汗位与脱欢太师合谋与阿岱汗发生战争,阿岱汗失败身亡。科尔沁部的绝大部分,同以东蒙古脱脱不花汗为首的其他各部,被迫加入早期卫拉特联盟。此时,哈撒尔十一世孙科尔沁部勇士锡古苏台在怨恨之下东迁至岭南嫩江流域。
公元1451年,蒙古发生内讧,也先太师和脱脱不花汗自相残杀。结果,以脱脱不花被杀而告终。
公元1452年也先即蒙古大汗位。当时,科尔沁部勇士锡古苏台有很强的实力。也先汗唯恐其威胁自己的汗权,遂将锡古苏台及其弟兀鲁黑墨尔根骗至汗廷杀死。
公元1454年,在巴图特部政变中也先汗被杀。科尔沁部同东蒙古其他各部一起,从卫拉特汗国的统治下摆脱出来。接着,哈撒尔第十二世孙勃鲁乃齐王和诺颜勃鲁特(锡古苏台之子)兄弟二人,为重振蒙古汗权做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惩罚了杀害岱宗汗、马克古儿吉思汗、摩伦汗的郭尔罗斯部的沙不丹、多罗土默特部的多郭朗台吉、翁牛特部毛里海王等。协助满都鲁汗,铲除了羞离的封建领主,为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铺平了道路。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不久,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等三个万户的封建主起兵反抗。科尔沁部的鄂尔多固海率领属民前来参战。当时科尔沁部人口已达20万。达延汗在左翼3万户的强力支持下取得胜利,收复了右翼3万户。因此,达延汗统一蒙古后没有把科尔沁属编入自己所属左右两翼6万户,而是尊称它为“阿巴嘎科尔沁”(叔王科尔沁)。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享有特殊地位,在军事方面对兀良哈万户有统辖权。
科尔沁万户,由左右两翼三十鄂托克构成。左翼七鄂托克归属孛鲁乃齐王,游牧于地区、鄂嫩河下游以及嫩江流域。而那颜博罗特王自己领有的六鄂托克,大致驻牧于鄂嫩河上游一带。
公元1469年,孛鲁乃齐王为卫拉特部斡失贴木尔所败,徙至卜刺罕卫(泰宁卫北,今绰尔河、雅鲁河流域)。15世纪中期,兀良哈三卫蒙古人,西迁到明长城边外驻牧。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都属于兀良哈地区。他们的西迁,为科尔沁部奎猛克塔斯哈喇系大规模迁徙提供了条件.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