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刘伯温的谋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多人提到古代的巴蜀,提到古代的成都,首先想到可能就是水利发达,良田千亩,产量重地等等。
但比起成都丰裕的产量,他更加厉害的一点,在于商业环境的稳定和发达。
巴蜀的崛起,这还要从战国时候,秦国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开始。
而后秦始皇加大了对西南边地的开拓,并着手建设成都。
随后的秦末战乱,战火也未曾过多影响巴蜀地区。
到了汉朝时候,大一统的盛世持续近两百年之久,由此而来的人口激增,市场活力发达,交通的空前便利,让商业在程度迎来了一个大的发展期。
在西汉的晚期,成都就已经是全国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了,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巴蜀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并且在未来的历史时期,成都的繁华和规模,也依然是排在历史同期城市中的前列位置,地理位置自然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提到成都的商业,其中的富春坊,自唐朝以来,便是成都最为繁华的地段。
辽王殿下此时就和身边的那些勋贵二代们,一同漫步在富春坊上。
可不要误会,他们自然不是来玩乐的,而是来视察民情,了解成都风土人情的。
一行人自然是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免得暴露了身份。
一路走过这巷陌路口,桥门市井,各种摊位五花八门,有撑着遮阳伞的,有搭建凉棚的,有的推着小车的,有的摆了摊位的,搁板上或盘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吃食。
还有布块一摊,就地摆放上商品,工具的。
商品也是各种各样,衣服,字画,卖剪刀菜刀,杂货,茶水,甚至还有看相算命,杂耍卖艺……
其繁华热闹成都,就算是比起应天府来,也是不遑多让。
要看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做得如何,那就直接看看百姓们的日子过的怎么样,这当地的物价又是如何,便能够大致的知晓此地官员政绩了。
这个小窍门,也是刘伯温告诉朱启的。
一行人逛了一圈,四处询问了价格,又看了看百姓们的精神面貌以后,刘伯温摸了摸胡子,说道:
“嗯,看来此地知府的理政能力,应当是不差的。”
成都的知府,是一个姓陆的中年人,蓄着山羊胡子,瘦瘦高高,看上去颇为精明的一个人。
朱启昨日带着一帮人等急匆匆的赶到官署,就开始查看户籍资料等等,就是这位陆知府,提早准备好,以备辽王殿下查阅。
要不然,现场来收集整理这些东西,也要花费不少时间的。
至于说军务上的事情,朱启就安排沐英去负责了。
毕竟朱棣,徐增寿和李祺太年轻,李景隆虽然很勤奋,但还是算了。
至于说自己,拉倒吧。
刘伯温年纪太大了,让他帮忙校对写写书还可以,军务的事情还是不要麻烦他了,费心费力不说,万一把他累病倒了,可就糟糕了。
说来说去,还是沐英最合适啊。
当然了,朱启也不是甩手掌柜,政务的事情就是自己带着一帮小伙伴来处理了。
军务上的事情不拿手,政务上的事情,朱启还是很有信心的。
虽然不是什么管理科班毕业,但就胸腔里的那一颗红心,朱启敢说自己绝对是朱元璋以外,大明朝里最关心百姓生计的。
况且这年头当官,也不需要你又什么专业知识,只要别鱼肉百姓,别没事瞎搞事,老百姓们自己都能玩的很顺。
在逛了一圈以后,朱启便带着人回去官署衙门去了。
一帮人还没待多久,那边沐英就从军营里面回来了。
沐英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将这军营中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简单的摸排了一遍,此时回来述职报告了。
总体来说,巴蜀的防务水平还是不错的,毕竟府卫制度刚刚建立,留在巴蜀驻守的军队,也是常年征战的。
就是很多城池的防御,都有点废弛,不过巴蜀的地方长官,已经招募了工匠,开始维修起来了。
不过这只是成都一地的情况,而至于剑阁那边怎么样,还得去现场看看才知道。
又是朱启又让人去将陆知府给喊了过来。
穿着官服的陆知府过来以后,恭敬的行了礼,便坐在一旁,听辽王殿下的吩咐。
朱启把这些多人喊过来,自然不是开茶话会的,而是要他们群策群力,看看这蜀中防务,到底该怎么办。
如何才能做到,让这乌斯藏和梁王两方势力,不敢入侵巴蜀。
前来商讨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有沐英和刘伯温两人在,还是很快就商量出了一个所以然来。
而这陆知府的见解,倒也是让朱启有点意外。
陆知府就说了,这巴蜀的位置,正好在梁王和乌斯藏包夹之中。
乌斯藏在背面,梁王在南面。
其中乌斯藏的威胁,要比梁王还大一些。
梁王那边还有诸多江河城池阻挡,他想要进攻巴蜀,那真是异想天开了。
先不说巴蜀自身的防御力量,就算是边上的湖广守军,也不可能坐视不理的。
倒不如说,如果真能让着梁王昏了头,主动进攻巴蜀,那倒是天大的好事情了。
找个江河多的地方,把他主力困在巴蜀门户,湖广地区的明军直接触动,直扑昆明,这云南可不就平了吗。
所以梁王只有按兵不动,对大明才是最有威胁的,因为北方战事一旦失利,他梁王再动起来,这可就威胁很大了。
北元梁王显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从洪武八年年末,一直到现在洪武九年六月底了,都还只是打嘴皮子仗而已。
所以想要引蛇出洞这个是不用想的。
但这乌斯藏不一样,他有青海啊,占据着青海的乌斯藏,可以直接从青海入巴蜀。
沿途虽然崇山峻岭,但下山的小路也很多。
其中还有可以大规模行军的大路,唯一能守的也就只有凉州一地而已。
所以乌斯藏来的军队,只要攻占了凉州,这巴蜀门户就对着高原洞开了。
往后一马平川,整个巴蜀将无险可守。
对方就算是不占领,闲来没事就来抢掠一番,到处搞搞破坏,你真是抓都抓不住啊。

而想要进攻高原,那可真是要费老大难的事情了。
先不说高原反应,就只是这地形仰攻上去,那都要死伤惨重的。
唐朝时候,跟吐蕃之间,为什么只有贞观年间时候,能占到些许便宜,而后跟吐蕃打了那么久,都是败多胜少呢,只是最后时刻抓住吐蕃内乱的机会,将其一举灭国呢?
就因为贞观年间,李世民远征吐谷浑,把吐谷浑掌控在手中的缘故。
唐朝时候的吐谷浑的版图,正好就是整片青海。
不过在唐高宗时期,因为大非川之战,一代名将薛仁贵,败给了吐蕃,结果导致青海丢失。
唐朝对吐蕃的全面战争也由此爆发,双方打了近百年的时间。
几乎贯穿了唐朝和吐蕃的历史。
就是因为这青海,对唐朝如鲠在喉一般的,导致唐朝一直没办法抓住战略主动,直到最后才抓住机会,将吐蕃一句灭国的。
而现在这情况,就和唐朝非常的相似。
不同的是没有吐谷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康巴地区。
所以想要缓解消除北元通过乌斯藏,进攻大明的话,这青海地区,是一定要控制在手里的!
这陆知府一番分析完全之后,刘伯温又补充说道。
控制青海,不仅仅是有利于巴蜀防御,更加有利于未来打通西域,辐射陇右,进而威胁北元王庭所在。
总之一句话,这青海四通八达,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能够拿下青海地区,这次巩固巴蜀防务,自然也算是完成了。
毕竟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啊!
但话是这么说,想要那下青海,又谈何容易呢。
先不说王保保会不会出兵,如果进攻乌斯藏,佯攻就是一大难题了。
而且高原反应怎么办呢?身体素质越好的人,反应反而是越重。
这当兵的,身体素质那就不用说了啊,尤其是洪武年间,那真是一汉当五胡啊!
这反应起来了,还打个屁啊。
唯一能用的方法,就是将大明军队给拉到高原上去,待一段时间,等高原反应适应了,才能有足够强的战斗力。
但那可是西藏高原啊,世界屋脊可不是开玩笑的,去哪里找这么高的地方,让一群战士去上面待一个月呢?
朱启叹了一口气,难,太难了啊!
本来还想着能够尽快解决巴蜀的防务,然后返回应天府,陪伴怀孕的徐妙云,最起码要在孩子出生之前回去吧。
要不然孩子出生,自己这个当父亲的都不在身边,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不过现在来看,是没有这个机会了,要做好修筑好城防,才能回去的准备了。
但边上的刘伯温摸着胡须,神秘莫测的笑了笑,说道:
“殿下心中所想,无非是觉得这青海难以强攻而叹息吧?”
朱启一愣,看刘伯温这个表情,好像他有办法?
像刘伯温这等人物,没准真的能有办法啊!
朱启赶忙看着刘伯温问道:
“恩师,你有办法拿下这青海?”
刘伯温笑着点了点头,朱启狂喜不已,赶忙说道:
“那恩师还等什么呢,赶紧说啊!”
刘伯温笑着说道:
“殿下不要急,且听我与你细细分析。”
刘伯温很快叙述了起来。
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想要拿下青海,那就必须要了解现在乌斯藏的情况。
眼下的乌斯藏,按照地区分为康巴和安多两大势力。
整个乌斯藏,已经在元朝的影响之下,藏传佛教传播甚广,政体也是****的形式。
并没有常规意义上的世俗统治者,相当于统治者的,名叫国师。
比如历史上很著名的佛宝国师,圆智妙觉弘教大国师,灌顶国师等等。
他们既是精神信仰的领袖,又是世俗的领袖。
你这个寺庙出了一个国师,那我这个寺庙也可以出国师啊!
因为地理关系的缘故,这康巴地区出了一个国师,名叫喃加巴藏卜,也就是炽盛佛宝国师,就是历史上的佛宝国师了。
安多地区,也有一个国师,名叫吐元国师。
说起来之所以会分为安多和康巴,除了地理原因之外,和宗教也有很大关系。
只是朱启不懂这些,所以刘伯温也就没有详细说明了。
但这乌斯藏内的两个国师,虽然都是臣服与北元,但他们互相看对方不爽,与除之后快。
尤其是佛宝国师,曾经还遣使来过大明。
如果不是王保保还活着的话,可能佛宝国师,早就像历史上一样,成为第一个率先归附明朝的高原土官了。
可惜的是王保保还活着,一切历史都开始发生改变。
所以刘伯温就建议了。
既然咱们攻上去很难,那不如就利用佛宝国师和吐元国师之间的矛盾,进行挑拨离间,最好是能够让佛宝国师,知道咱们大明比北元靠得住的多。
只要佛宝国师投靠大明,这青海的道路,可不就是打通了吗?
到时候提前安排军队上去适应,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青海,就算是王保保得知了消息,反应了过来。
我大明军队早就在青海整顿完备了,想打?大明洪武的军汉们,可是一点也不怕你的啊!
刘伯温说完之后,倒是给朱启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新思路。
真要是能成功策反佛宝国师,那可真就太好了!
防御慢慢修,大明军队往康巴一放,等适应之后,那真是一人当关万夫莫敌啊!
就是后勤工作可能有点困难,不过也总比现在这样被动挨打来得强啊!
于国是有利的不说,朱启还能早点启程回去应天府。
他才刚到成都呢,现在都已经归心似箭了。
但如何才能够劝返佛宝国师,这又是一个大难题了。
直接写信?写信要是有用,朱元璋早就把他招降了。
写招降信可是朱元璋的老本行呢!
朱启又犯难了,这时候还是刘伯温笑着说道:
“殿下何须苦恼,待老夫略施小计,保管这佛宝国师举国来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