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书书法浅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三新书再次推广了,欢迎查看、点击!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好的执笔方法让你受益终生,且练习速度会事半功倍。如果书法写作的时候,方法不得当,那么会在以后的学习路上产生一定的误导,致使功倍事半。在这里为什么要着重讲正确的执笔方相呼应法呢???因为,执笔的习惯和运笔的力度、气势紧密相连,既要运转自如灵活、易于掌握,又要符合手指、关节、腕力的良好结合。古时候的执笔方法却是有很多,但现在大多被人们所遗弃不用,只是单纯的使用五指抓钩来操作运笔,这却是过于单调了。(古代的时候,执笔的方法有:双勾、单勾、提斗、回腕、撮管等等等等)近现代以来,为了统一方便,就做了现实中的书写方法的调改,采用五指抓钩法来写字。
1、五指抓钩法的具体位置。
五指的力度名称分别为:按、压、勾、顶、抵。
按:即大拇指的力度名称。大拇指靠近胸前,在内挡住笔势,向外靠出按住笔管。
压:即食指力度的名称。食指靠向书桌的另一侧,在外挡住笔势侧滑,在内压住笔管。大拇指、食指两指用力即可夹住笔管,重要部位得以控制。
勾:即中指力度的名称。食指之下为中指,在笔管的外侧方向,向内顶住笔管的滑动,以稳固笔管的气势。
(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其实可以作为书写的一种方法来写作,简易操作,易于书写。不过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还是以五指转笔练习比较正宗。在练习小就之后,可以试着用此种方法来写作。写作不是在于怎么捉笔,最终目的其实在于‘你写好字了吗?’‘你写的字成功了吗?’只要你成功了,那么你的方法也就是成功的,方法很多,完全在于自己的揣摩。)
顶:即无名指力度的名称。中指以下为无名指,位于笔管的外侧,和大拇指的功能一样,只是另开分叉。
抵:即小拇指的力度名称。也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控制笔管,没有实际意义。
2、执笔的力度。
古人写字,传言别人站在背后,用手抽笔抽不掉,可见古人写字的力度之大。如今,我们的只要用笔是以硬笔为主,所以也就不在规定力度的太大是多大。初学者要稍微的力度大一点,这样就容易控制毛笔的稳固性,不至于笔随时滑落,写出来的字也比较有力度。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不就是被称作:“颜精柳骨”吗?执笔也不能执的太紧,那样容易手关节乏累,失去学习的兴趣。
执笔的力度更要注重于字的大小。字大了,就可以执松一点,字小了,就可以执的相对紧驰一点。
写字、练字的步骤:
相传王羲之在其自己的《笔势论》里说的那样,写字有五个步骤:
1、一遍正其手脚。意思是,首先要吧组成每个字的偏旁部首写到烂熟于心,把字根确确实实的掌握。(字根共有八个大分类:分别为:点、横、竖、撇、捺、折、勾、挑。)只要练习熟悉了这八个大字根,写字应该是手到擒来。
2、二遍正其笔势。意思是,在练好笔画、字根的基础上,需要透彻的理解每个字的走势、字形、要将字的每个笔画走势了然于目。
3、三遍字像拓本。意思是,在掌握了之前的种种方法后,写出来的字应该就会和字帖上的字如出一辙,形似不求神似。
4、四遍求其力道。意思是,在求形似的前提下,在必要的时候则要进一步的要求其达到神似,即字形、字的力度遒劲、笔力苍劲,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意蕴,更有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的惊天动地的气魄。
5、五遍则妙笔生花。意思是,在到达第五遍的时候则要统筹兼顾、左右顾盼,未写字之前就已经了然自己的笔画走向,写出来的字和自己的预计效果一模一样,有笔力、气劲相共融的效果。
学字的另外四个简单点的步骤也可概况为以下四点:
1、沓格照摹。意思是,用白纸沓在字帖上照着字帖的字形来摹写,以求达到简单的形似。

2、去格临写。意思是,将白纸放在桌子上,对照着字帖临摹字形,达到上一层次的字形相似。这个步骤对比沓格照摹会比较高难度一点。
3、去掉字帖背临。意思是,在充分掌握字帖的情况下,可以去掉字帖,进行默写字帖的神韵和字迹,可以及时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个步骤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求会比较高,也容易造成初学者眼高手低的恶习,所以不建议初学者学习,等初学者练字到一定的层次,才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否则会荒废自己的笔势,不能踏实静心的书写。
4、作品创作。意思是,在掌握了之前的三个步骤之后,读者觉得自己的能力足以加强了,有能力创作新的作品,那么就可以试着进行新作品的创作,看看自己的学习效果怎样,有没有得到提高。
5、掌握了以上的五个步骤,那么就可以换新的字帖来练习别的字体了。
写字不是一味的追求非常非常卓越的成就,写字是一种心情舒畅的放松,也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升华,更是凝神静气的最佳选择。写字不必功利性极强的非要怎么怎么样的有成就,非得出名、卖钱之类的想法。写一笔好字是一种追求、精神世界的追求,只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平心静气的手段,而不是提升功名利禄的利器。有古语说的好,‘字如其人’,写字就是提升自我的品味、追求、欣赏眼光。学术问题千万不能抱着极强的世俗目的性去强求,如果目的性太强,那么注定你的书法路不会走的那么长,也有可能会邯郸学步、止步不前。
有的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现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楷书字体
郑道昭(?~516)北朝魏诗人、书法家。字僖伯。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魏大臣郑羲幼子。孝文帝时,欧阳询《九成宫泉铭》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君臣联句作歌,传为佳话。宣武帝初,迁秘书监,因从弟郑思和事株连,出为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后复入为秘书监。死后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